第168章 爵位(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还两说呢?
nbsp你还怪我们?
nbsp你应该谢我们!
nbsp【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洗了一批功臣。
nbsp蓝玉案后,又清洗了一批。
nbsp洪武朝的大扫除,最后只有八家幸存。
nbsp这九家里,江阴侯和安陆侯建文帝时被削爵,曹国公李景隆、长新侯耿炳文,朱棣时被秋后算账,再加上被夺爵的凤翔侯。
nbsp始封凤翔侯张龙的孙女,正是朱高炽的妻子,诚孝张皇后。
nbsp所以开国功臣最好只剩下了魏国公徐家、云南黔国公沐家、武定侯郭家。
nbsp这三家被皇明祖训列为亲戚之家。
nbsp“有司只许举奏,不得擅自拿问。”
nbsp这三家与接下来加入的靖难功臣构成了大明勋贵的主体。
nbsp明朝的勋贵是典型的军事贵族,他们是皇帝的家臣,附属于大股东的小股东。
nbsp政治上他们长期垄断的京师卫戍部队——京营提督、五军都督府掌印、南京守备、操江提督、云南、两广、湖广、漕运四总兵等高级军职,牢牢的帮皇帝掌握着军队。
nbsp比如南京的魏国公一脉除了拥有祭祀朱元璋孝陵这一政治意义集中的职责外,还世代担任南京守备。
nbsp云南的黔国公世袭镇南将军和云南总兵。
nbsp经济上勋贵们除了固定的俸禄,还享有庄田和不受约束的经商特权。
nbsp大明嘉靖年间十七大巨富,魏国公、秦国公,还有属于靖难功臣的成国公都上榜了。】
nbsp大明,应天府。
nbsp知晓自己未来命运的勋贵们,心思不一。
nbsp只有极少数没脑子的想试试博一博。
nbsp但即便是经常被勋贵们调侃没脑子的蓝玉,心中造反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
nbsp蓝玉望向太子,一瞬间就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了。
nbsp太子、太孙早死,上位又选了朱允炆做接班人,怕他压不住我们,也怕我们裹挟二爷作乱。
nbsp当务之急是搞清楚太子怎么死的,患了什么病,能用什么药医治。
nbsp不然,难道造反吗?
nbsp上位对勋贵可不差,手下那群人现在过得好着呢,人家凭啥跟你一起造反?
nbsp画大饼,说将来给他们封王、封公?
nbsp别闹了,人家现在过得不差,凭啥拿性命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nbsp再者说,自己死了,最开心的就是他们。
nbsp我们不死,他们怎么出头?
nbsp何况打仗是打的过上位,还是打的过徐达?
nbsp人家徐达一脉活的好好的,还拥有祭祀上位的权力,一看就是朱棣干的。
nbsp徐家帮朱棣造太子的反都有可能,唯独不可能帮我们造上位的反。
nbsp“唉……”
nbsp蓝玉叹了口气,还是别想了,越想越糟心。
nbsp等吧,看天幕会不会透露太子的死因。
nbsp【相比于唐朝的滥封,明朝属于很吝啬爵赏的,朱元璋还定了文官非大功不许封公侯的祖训。
nbsp“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助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律。”
nbsp所以明朝只有九个文官封了爵,除去开国的三位、靖难的一位以及夺门之变的杨善和徐有贞,真正凭借实打实的军功的只有三人。
nbsp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
nbsp弹幕区:
nbsp〖王骥不是也参与了夺门之变吗?〗
nbsp〖但是他的爵位是在这之前,先打阿岱汗,后打麓川,凭军功挣来的。〗
nbsp〖三人是不是亲戚啊?〗
nbsp〖不是。〗
nbsp〖王骥是洪武年生人,活跃在永乐、仁宣、正统、景泰,夺门之变后没多久就死了。〗
nbsp〖王越生于宣宗年间,活跃在成化、弘治,三次出塞收复河套,二次远袭鞑靼。〗
nbsp〖王守仁就是王阳明,心学大家,被称为最后一位圣人。〗
nbsp大明,武宗时期。
nbsp“有趣,有趣。”
nbsp朱厚照提笔又写一封信,准备让人快马加鞭送给王阳明。
nbsp“不要假投,战场上真打,不要放水。”
nbsp“朕要试试自己能不能打过圣人!”
nbsp“放心,朕赢了,会恕你无罪,还会加官进爵。”
nbsp朱厚照边写边念叨,身旁的江彬听的心惊肉跳。
nbsp“皇爷……那要是输了呢?”
nbsp朱厚照停下笔,回过头来笑道:“吾儿大才,怎么能把这个忘了呢?”
nbsp“夫战者,未算胜,先算败。”
nbsp江彬提起的心放下了,还好皇爷听劝,让王阳明潜伏进去就成了,千万别真打。
nbsp朱厚照提笔又写,又边写边念叨道:“如果朕输了,你偷偷放开路,让朕落败而逃。”
nbsp“而后你协助宁王,割据江南,登基称帝。”
nbsp????
nbsp!!!!
nbsp江彬觉得要么自己撞邪了,要么皇爷被鬼上身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江彬顾不上礼仪,连忙夺过朱厚照手中的笔,随后跪到在地。
nbsp“请皇爷赐罪!”
nbsp“把笔拿来!”
nbsp江彬只是不停地磕头,但把笔紧紧握在手中。
nbsp皇爷这想法,但凡出点差错,大明江山就完了。
nbsp朱厚照看他头皮都磕破了,鲜血直流,有些心疼。
nbsp“唉……别磕了。”
nbsp“朕让你别磕了!”
nbsp江彬听的朱厚照怒吼,只能停下,但笔紧紧握住,还望向桌上还没写完的书信,想一把抢手。
nbsp朱厚照又好气又好笑又有些许感动,难道朕只有一支笔、一张纸吗?
nbsp“朕问你,要是宁王真能割据江南,那江南人是支持他,还是支持朕?”
nbsp江彬有些不确定的回答道:“支持他吧……”
nbsp“把吧字去掉,是肯定会支持他,那江南是不是都是反贼?”
nbsp“是!”
nbsp“那反贼应该受什么处罚?”
nbsp江彬有些明悟了:“诛九族!”
nbsp朱厚照双手一摊,这不就得了。
nbsp“不让宁王真的割据江南,他们怎么会入局?”
nbsp“总的要让人看见希望,他们才会投宁王。”
nbsp“朕可以肯定,宁王起事之初,他们会许诺宁王除了一切实际帮助的所有帮助。”
nbsp“但朕若是大败,宁王割据称帝,他们至少会拿出一半家底支持宁王。”
nbsp“所以,即便王阳明打不赢朕,朕自己也会伪装成大败!”
nbsp“皇爷,这可一点差错都不能出,否则就是天下大乱!”江彬问道:“您就不怕弄假成真吗?”
nbsp“这等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王阳明身上,若是他有一点点反心……”
nbsp江彬没说完,朱厚照明白他的意思,但他并没有解释,而是反问道:“你不是喜欢赌钱吗?”
nbsp“你开赌之前会觉得自己输吗?”
nbsp“皇爷,这不一样……”
nbsp“一样!”
nbsp“朕不是赌,朕信他!”
nbsp“他即便不忠于朱家皇帝,也该忠于天下万民!”
nbsp“而朕能使天下万民,有饭吃、有衣穿,不必忍受暴政!”
nbsp朱厚照把江彬扶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灰尘。
nbsp“衣服有灰尘拍拍就干净了,但脏了只能用水才能洗的干净。”
nbsp“大明想要变革,非一场大雨洗净污垢不可!”
nbsp“否则,太祖爷从南京皇陵里爬出来也没用。”
nbsp南直隶。
nbsp“恭喜守仁兄。”
nbsp王阳明对祝贺的人一一回礼,但心里并没有多大的感觉。
nbsp圣人不圣人有什么用?
nbsp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就好。
nbsp现在的紧要事是宁王。
nbsp宁王一系是真的没有造反天赋,不说闹的人尽皆知。
nbsp但刚来南直隶的王阳明和远在北京的朱厚照都知道了。
nbsp甚至连具体举事日期以及人数,兵马布置,王阳明都大概知道一二。
nbsp告别众人,王阳明回答屋内提笔给北京写信,告知宁王将要谋反之事。
nbsp写完书信,王阳明走到院落中,看着竹子,细细思索起来。
nbsp如何用最少的兵、最短的时间平宁王之乱?
nbsp大明,永乐年间。
nbsp“王骥,是永乐四年那个?”
nbsp朱棣对这人挺有印象,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毁尽礼”,得到了乡荐。
nbsp永乐四年,进士及第,授了兵科给事中,后又被派去应天府当县丞。
nbsp“应该是。”
nbsp“那他现在在哪儿?”
nbsp大胖思索一番,回答道:“行在都察院。”
nbsp“那就把人叫来,既然能打仗,下次出征就跟着朕!”
nbsp大胖翻了个白眼:“爹,才说好先不打,你又把下次打仗都预定好了……”
nbsp朱棣没和大胖解释,只是把小朱叫到身边嘱咐道:“有没有真才实学,跟朕出去一趟便知。”
nbsp“若是有真才实学,你就用!”
nbsp“但是!”朱棣强调道:“但是,你若是又和历史上一样身体不好,你死之前找个理由把他杀了!”
nbsp汉王爷接话道:“爹,还用以后,现在就宰了,还敢参与夺门之变,看我不活剐了他!”
nbsp“闭嘴!”
nbsp朱棣一脚把汉王爷踹开。
nbsp能打仗的本来就没几个,好不容易有一个,还杀了?
nbsp先往死里用,用完了再杀。
nbsp【而清朝属于逆流中的逆流,爵制又重新变得复杂,既有宗室爵位,又有非宗室爵位,在乾隆朝最终完成汉化定型,分为九等二十七级。
nbsp这套制度称“世爵世职制”。世爵世职 公、侯、伯、子、男五等称世爵。
nbsp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称世职。
nbsp非宗室爵位,除了部分像八大铁帽子王一样可以世袭罔替之外。
nbsp其余大部分都是按次承袭,次数用完,朝廷的福利也就发完了。
nbsp一等公成为非宗室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加个括号:除了福康安。】
nbsp弹幕区:
nbsp〖原来福康安不是宗室?〗
nbsp〖他是乾隆最爱的富察皇后的侄儿,所以对他格外的好。〗
nbsp〖不是说他是乾隆的私生子,所以待遇才那么好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野史你也信?〗
nbsp〖好像也不全是野史吧,乾隆在位时候民间就有谣传。〗
nbsp清朝,乾隆年间。
nbsp“查!”
nbsp“让和珅给朕去查!”
nbsp乾隆使出一个九族剥离术,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气吩咐道:“朕要诛造谣者十族!”
nbsp太监连忙前往大牢去传诏,不过走在路上想起天幕曾经的评论:发怒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听到实话!
nbsp“该不会,真是皇上的私生子吧?”
nbsp太监越想越觉得像真的,否则福康安生母怎么死的不明不白?
nbsp大牢里。
nbsp爱尔兰使团长借着酒意,伸手搭在和珅肩膀上:“和兄,你就给我说说嘛,是不是真的是皇上他老人家的私生子?”
nbsp“这在我们那里都不稀奇,要是没私生子才是稀奇。”
nbsp“要是没几个私生子,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族。”
nbsp和珅提起酒杯一碰,伸手点了点使团长,笑道:“老马啊,你学坏了。”
nbsp被和珅揭穿,老马也不尴尬,又换了个话题:“被天幕揭穿,皇上接下来会怎么做?”
nbsp和珅提点道:“什么叫揭穿?”
nbsp“福康安只是皇上的侄儿,仅此而已!”
nbsp使团长连忙打了个哈哈:“多谢和大人,是我喝醉了。”
nbsp“还叫什么和大人,叫我兄长!”和珅一脸不悦,等到老马自罚三杯,才为他解释起来。
nbsp“陛下接下来肯定会派我去查造谣者!”
nbsp“兄长,你要走了?”使团长酒意退出,瞬间清醒。
nbsp和大人多好啊,人长的好看,说话又好听,还请我们吃美食、喝美酒,还说要带我们去睡美人。
nbsp他走了,万一来个凶狠的鞑靼人,怎么办?
nbsp“勿急,我不会走的。”
nbsp“因为这造谣者就在北京城内!”
nbsp???
nbsp使团长不理解,难道和大人早就知道?
nbsp哼,和珅心里冷笑一声,果然是蛮夷。
nbsp要不是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我早弄死你们了。
nbsp满人都可以反清复明,没道理红毛蛮夷不可以?
nbsp火器、蒸汽机,你们就造吧,造完就是我大明忠武王的了!
nbsp一念投明起,刹那天地宽。
nbsp几个视频的时间,和珅连起事之后的称号都想好了。
nbsp为了反清复明,卧底在大清……呸,鞑子朝堂,占一个忠字。
nbsp未来靠着火枪火炮,攻陷紫禁城,光复故都,占一个武字。
nbsp忠武王,没毛病!
nbsp传旨的太监来了,和珅欣然领命。
nbsp查,大查特查。
nbsp不把他们干掉,怎么把我的人……反清复明的义士安排进来?
nbsp“唉……”和珅面向南方,长叹一口气。
nbsp太祖爷,我为了光复大明,操心的可太多了。
nbsp【雍正八年,四爷觉得一等公、二等公的叫法很廉价,不能体现获爵者“公忠体国”的精神,于是要求公爵都要赐嘉名、美号。
nbsp这个政策,在乾隆十四年又扩大到了侯伯一级。
nbsp比如:雍正二年,岳钟琪随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获封三等公。
nbsp乾隆十四年,已经被夺爵的岳钟琪被再次启用,以平定大金川之功又获封三等公。
nbsp而这时候就有嘉号了,称威信公。
nbsp清朝的世爵世制是真正的贵族制度,经济上每一级的俸银都比同级别的文官高。俸银 政治待遇上,他们也并没有被束之高阁。
nbsp公侯伯子男,可以补授正二品的武职副都统。
nbsp末等的恩骑尉,也能补正六品的骁骑校。
nbsp乾隆十三年,又对世职改授文职做了规定。
nbsp轻车都尉可以做正五品的科道郎中,骑都尉可以直接做从五品的员外郎,云骑尉可以直接做正六品的主事。
nbsp许多八旗贵族子弟可以直接通过“拣选侍卫”这条快车道入室进入高层,比如乾隆的两大宠臣傅恒与和珅。
nbsp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然后被拣选为三等侍卫,nbsp八年后,他就成了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
nbsp层级越多,容量越大,就能普惠越多的八旗贵族。
nbsp这套制度,第一个非八旗汉人文官获得世职者是雍正时期的张廷玉。
nbsp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咸丰帝曾许下承诺:“谁攻下天京就封谁为郡王!”
nbsp但最终,曾国藩只封到了一等侯,连三等公都不肯给。
nbsp这大概就是皇帝心目中给非八旗汉人设计的封爵上限吧。】
nbsp清,雍正年间。
nbsp雍正想要改改,促进满汉一体。
nbsp至少不能像从前一样区别对待,否则反清复明之乱,或许会从北京起。
nbsp“唉。”
nbsp雍正一个大比两个大,本想吃颗丹药缓解下,想起后人说丹药有毒,又放下了。
nbsp“难!难!难!”
nbsp别说满人不同意,连汉八旗的人都不会同意。
nbsp我好不容易才入旗,结果和那群没入旗的一个待遇,那我不是白入旗了?
nbsp“大清不会亡在我手里吧?”
nbsp雍正轻揉着额头两侧,不禁苦笑出声:“不会亡在我手里,天幕说我死的早。”
喜欢。
第168章 爵位(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