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刷视频:震惊古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9章 福到了(朱元璋:蓝玉,你死的不冤枉,你就是头蠢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福到了#】
    nbsp【新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并且还要倒着贴,福倒了,寓意“福到了”。
    nbsp但这并不是现代的独创。
    nbsp并不是只有我们现代人才玩这些谐音梗,古人玩的比我们花多了。
    nbsp清代小说《红楼梦》中,运用大量人名谐音。
    nbsp唐宋诗人,也爱在诗词中运用谐音。
    nbsp更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中,用“梅”谐音“媒”,表示姑娘督促小伙子早点找媒人提亲。
    nbsp还有诸多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等等。
    nbsp此外,民间笑话、民间故事、相声、谜语、对联等都存在大量的谐音用法。
    nbsp“福到了”的具体起源已经不可考,或许来源于某位古人的灵机一动。
    nbsp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福到了的三则故事。
    nbsp请注意:是故事,非事实,甚至连野史都谈不上。
    nbsp咱们倒着讲。
    nbsp第一则来源于清代。
    nbsp说是:恭亲王府某年的春节前夕,管家按例写了几个“福”字,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
    nbsp有位家奴竟将“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
    nbsp大管家慌忙下跪陈述:“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庆之兆。”
    nbsp恭亲王福晋一听,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
    nbsp遂打赏管家跟家奴钱财。
    nbsp后来,倒贴“福”字的风俗由达官府第传入巷陌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上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nbsp【不过这则并不广为熟知。
    nbsp第二则知道的人要更多一些,同样来源于清代。
    nbsp说是: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慈禧传旨,叫翰林院写对子。
    nbsp写好以后,给慈禧看,她看了很不高兴,说:“对子写了不少,怎么没有‘福字?”
    nbsp翰林赶忙写了一大堆“福”字,拿给慈禧看。
    nbsp慈禧见“福”字摆在眼前,就面带笑容说:“很好,很好。”
    nbsp她挨个儿看,发现有个“福”字写得太潦草,就拿在手里反复端详,自言自语地说:“嗯,这个字虽写得潦草,还合规矩,行吧。”
    nbsp看完之后,慈禧就叫太监李莲英拿去和小太监们一起贴了。
    nbsp恰巧就在写的特别潦草的“福”字上出了差错,张贴时,太监没看清倒正,把“福”字倒贴上了,当晚也没人发现。
    nbsp第二天正好让慈禧看见了,就责问太监李莲英,为啥把“福”字倒贴上?
    nbsp李莲英怕事情闹大了牵连着自己,急忙跪倒在地:“老佛爷息怒,老佛爷息怒。”
    nbsp然后哆哆嗦嗦地解释道:“这‘福字倒贴,是大吉大利,福字贴倒了,就是福……福到了的意思。”
    nbsp“自从老佛爷执掌朝纲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万民乐业……”
    nbsp李莲英这么一编,把慈禧太后都说乐了。
    nbsp这事从宫里就流传到民间,有些百姓就开始把福字倒贴上,福到了,就吉利。】
    nbsp【不过慈禧身上的故事,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当个故事听就行。】
    nbsp【第三则来源于明代。
    nbsp说是:有一年,具体是哪一年,故事也没说。
    nbsp反正就是有一年,朱元璋以“福”字为暗记,准备杀人。
    nbsp咱也不明白,皇帝杀人还需要什么暗记?
    nbsp咱也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人?
    nbsp当然,目前还有一个版本说是:有一年元宵节,有个好事者在大灯笼上画了个大脚女人,还写着“淮西大脚女人”。
    nbsp还行,至少有理由了。
    nbsp不过,咱就是说:这在古代,辱骂当朝皇后,还需要用“福”字标记,去暗杀吗?
    nbsp老朱这皇帝当的太憋屈了。
    nbsp这哪是皇帝啊?分明是刺客联盟的头头。
    nbsp不过不重要哈,接着故事讲:
    nbsp马皇后为了消除这场灾难,下令全城百姓必须在天明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第269章 福到了(朱元璋:蓝玉,你死的不冤枉,你就是头蠢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