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学名张好古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三七章 繁华的松江府[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人流往松江府这里集中,只因为张好古说过多多益善。
    nbsp建设是天天进行中,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而且规模还在扩大中。
    nbsp松江府的清晨总在夯土声与号子声中苏醒。自张好古大人那句34;多多益善34;传遍江南,各地工匠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这片滨江沃土。城门口的茶摊老李记得,去年这时节每日不过百十人进出,如今光是卯时排队等开城的队伍就能排到三里外的杨柳渡。
    nbsp沿黄浦江两岸,原本的芦苇荡已被夯土机压成八丈宽的官道。每隔半月就有新坊牌立起:纺织东市、铁器西巷、漆器南街...最醒目的要数江畔那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市舶司,飞檐下悬挂的铜铃每日为百余艘商船报时。木匠陈三带着三十个徒弟日夜赶工,他说:34;按张大人的规划,明年还得再建两座码头才够用。34;
    nbsp城西的官窑区已竖起十二座龙窑,新到的景德镇师傅正指导本地工人调配青釉。每窑开炉时,带着松江标记的瓷器便通过漕船运往应天府。而更让百姓称奇的是棉纺工坊的水转大纺车——二十架纺机昼夜不停,产出细布足够半个南直隶穿戴。管库的周账房笑言:34;上月刚记完第三本账册,这月又得添新册子。34;
    nbsp原本只有三间铺子的西门外,如今茶楼酒肆鳞次栉比。绍兴来的黄酒商在城隍庙前支起品鉴摊,湖州的丝商则包下整条街展示云纹锦。最热闹还属每月初一的34;百工集34;,来自苏松常三府的匠人们在此交换技艺,木雕师傅老赵靠新学的剔红技法,接下了为知府衙门雕花窗的活计。
    nbsp暮色中的松江府依旧人声鼎沸。运砖石的牛车在青石板上轧出深深辙痕,而城墙外新划定的坊区里,又一批地基正在开挖。张好古大人那句34;多多益善34;,如今已化作城门上新刻的匾额——34;海纳百川34;。
    nbsp居住区和工厂区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划分,彼此相互独立。在房屋尚未建成之际,道路便已先行修筑完成。新城的规划布局堪称井井有条,四丈宽的大道笔直而宽阔,道路两侧还铺设着锅盖般粗细的巨大圆管道。据传闻,这些管道乃是知府大人精心设计的杰作,其用途是将来用于输送水源。如此一来,每个工厂和居住点都能够实现通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nbsp不仅如此,道路两旁、厂区以及居民点都设置了排水沟,这也是知府大人的规划之一。这些排水沟的存在,无论是在雨季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效地排放雨水和污水,确保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nbsp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统一,均为方方正正的三层楼房,既可以出租,也可以购买。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又使得整个居住区显得整齐有序。
    nbsp而在工厂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座大门口悬挂着“松江制造局”牌匾的地方

第四三七章 繁华的松江府[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