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四章 得胜令[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34;那疤我瞧见了,34;那个上尉突然打破沉默,34;跟马尼拉湾红毛鬼的火绳枪烙的一模样。34;旁边络腮胡士兵往地上啐了口唾沫:34;文官?当年在月港他带跳帮队的时候,老子还在老家种番薯哩!34;笑声未落,更夫敲响三更梆子,众人不约而同望向城隍庙方向的夜空。
nbsp戏台上的咿咿呀呀不知唱着什么,只剩篝火噼噼啪啪的哗啦作响。檐下灯笼的烛泪堆积成奇特的珊瑚状,将士兵们晃动的影子投在府衙照壁上,宛如一幅正在褪色的水师出征图。东首铁锅里凝住的羊油,此刻泛出类似船舷边浪沫的灰白色。
nbsp这场庆功宴一直延续到了下半夜。
nbsp士兵们在军官的吆喝声中结束宴饮整队离去,军官短促有力的方言口令。“镇海号集合”,“翔海号集合”,“泛海号集合”“靖海号集合……
nbsp一艘艘船的集合声,士兵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东倒西歪到列队站立的转换。醉酒者由同乡架着归队,军法官持水火棍在旁记录违纪者。
nbsp火头军将未开封的酒坛贴上34;祭34;字封条,与阵亡士兵名册一同抬往城隍庙。戏班乐器装入标有34;某某班34;字样的樟木箱。
nbsp余烬被泼入掺着硫磺的细沙,既防复燃又作行军火药备用。焦黑的羊骨用油布包裹,作为次日的吊汤底料,体现水师物尽其用的传统。
nbsp踩碎的陶碗残片呈放射状分布,与士兵们离场时的扇形队形吻合。灯笼残光在青石板上投下细长影子,宛如指向港口的导航线。
nbsp离场时无人交谈,但脚步声刻意保持《得胜令》节奏。年轻士兵偷掖怀里赏银的小动作,被老兵用刀鞘轻叩手腕制止。
nbsp最后离场的军官踢散炭灰掩盖宴饮痕迹,同时将半块未燃尽的松木木残料别进腰带——这是他家乡的习俗,下一次出航带上会风平浪静。
nbsp关于得胜令的事,我来说一说。
nbsp大概成曲于明嘉靖年间。
nbsp戚继光率军平定倭寇后,当地民众以锣鼓乐形式欢庆胜利,逐渐形成固定乐曲形式。
nbsp以笛子、唢呐为主,辅以丝弦乐器。
nbsp以“五锣”和“十锣”为核心,体现浙东锣鼓特色。
nbsp全曲节奏明快,速度较快,情绪逐渐高涨,尤其以结尾的锣鼓部分最为激昂。
nbsp通过音乐语言展现了民众欢腾庆祝的场面,如“将军得胜令”反复出现强化主题。
nbsp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反映了明代民众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与爱国情怀。
nbsp融合了浙东锣鼓的节奏优势与民族管弦乐的表现力,成为传统音乐与器乐结合的典范。
nbsp还有部分传说称该乐曲起源于奉化,与戚继光故乡相关,进一步印证了其历史与地域文化联系。
nbsp(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听一听,将军得胜令)
喜欢。
第四四四章 得胜令[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