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两宋传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1章 武当山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日,离开终南山,子午四人路上不敢怠慢,也不敢有所松懈,四人跨马前行,背着四把宝剑,英姿飒爽,豪气十足。
    nbsp几日后,四人抵达武当山脚下,已是黄昏时分。虽说离武当山也不远,可也不近,再上山就黑灯瞎火了。抬头但见几家客栈,四人商议后,意欲住下,次日再上山。
    nbsp四人来到当道,见那第一家客栈,匾额上名曰:天外飞仙,四人裹足不前,细细端详,感到名字颇有意味,就想在此歇息。
    nbsp路上还有不少人,来来往往,小商小贩,卖些果子、茶水、瓜子,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小镇看上去不大,却在武当山脚下,迎来送往许多拜访的游人和江湖人士。
    nbsp子午四人走了进去说着:“小二,快出来,快出来!”
    nbsp客栈小二一怔,笑容满面应声出来忙道:“嘚唻,啊,客官!你们是住店还是吃饭?”
    nbsp余下道:“我等住宿一晚。”
    nbsp小二喜出望外,随即忙道:“好说,好说。快快请进。”
    nbsp普安吩咐店小二道:“把我等马匹照看一下。”
    nbsp店小二笑道:“客官放心,我这小店可是武当山下第一店,迎来送往的可都是江湖大侠。你们定是江湖中人,幸会幸会。下次你们再来,定会再来住店,故而你们的吩咐,我照办,放心好了。”随即将白巾搭在肩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原来在子午四人进店之前,这人早已忙碌了一阵子。
    nbsp武连见这店小二油嘴滑舌,倒也健谈,就笑道:“江湖大侠,吹牛吧,谁会告诉你,他是江湖大侠。行走江湖,都谨小慎微,哪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徒。”
    nbsp店小二笑道:“小兄弟,你哪里知道,如今大侠都神气十足,排场很大。前几日,来了一个怪人,走后,有人认出来,偷偷告诉我,他江湖人称小毒物,看他样子就很毒。嘴巴很刁,吃了不少野味。还有一个老头,我猜就叫做老毒物了。”听了这话,子午四人惊得呆了,耸了耸肩,欲言又止。
    nbsp子午寻思,这店小二油嘴滑舌,难知底细,想到这里,马上笑道:“好了,准备些饭菜,我们歇息了,还望你打些开水给我们送来,多谢。”
    nbsp店小二见四人不懂规矩,就提醒道:“你们如何不懂规矩?这差人可要有小费的,你们如何装聋作哑,欺负我这小本买卖?”
    nbsp余下无名火冒气,如若不是子午劝住,可要爆发。子午马上递给店小二一些铜钱,笑道:“够不够,你自去忙你的,少不了你的银子钱。好酒好肉,还有开水,记下了?”
    nbsp店小二冷笑一声:“武当山脚下,我迎来送往的多了,什么样的人没见过。那小毒物可是给了一个茶引和一个盐钞,出手才叫阔绰。”瞪了一眼余下,翻着白眼,哼着小曲而去。
    nbsp子午问道:“我大宋的银子钱,如何有盐钞和茶引了,能当钱花么?”
    nbsp普安介绍道:“我大宋自太祖开国以来,就用铜钱和铁钱,官府有金银。我可听说靖康之耻时,金国强取豪夺了我大宋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这盐钞和茶引还有僧道度牒,也相当于银子钱。盐钞是官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单据,凭借此物,盐商可畅通无阻,公开贩卖食盐。茶引是茶商缴纳茶税后,官府发给的一张单据。如若有人得到这些,那可是宝贝的不得了,可以兑换金银,你可明白了?”
    nbsp余下笑道:“原来如此,那么度牒又是何物?”
    nbsp武连叹道:“这也不懂,真笨。和尚和道士行走江湖,总要有个文书凭证。如若不然,被拦住,岂不麻烦了?毕竟盗贼蜂起之时,官府就怕僧道都弄虚作假。我等当年在终南山太平草庐,以读书人的身份行走江湖,故而官府不予过问,再说主要是师父与太上皇他们是故交,官府也不会为难我们。故而那些年,我们行走江湖,进出东京,出入自由。”
    nbsp子午笑道:“没想到,茶引、盐钞、度牒,都是我大宋的宝贝。这度牒可是了不得,这还有一个故事,与苏东坡有关。”
    nbsp余下和武连齐声道:“快说说看。”普安也看向子午。
    nbsp子午介绍道:“元佑五年,苏轼被朝廷外放到杭州做太守。不过他当时却并不逍遥自在,反而忙的不可开交。除了赈济灾民,稳定物价外,西湖淤塞也是头等大事。杭州父老告诉苏轼,十六七年前湮塞不过十之二三,时光荏苒,十几年间湮塞已至半个西湖。苏轼听了大惊失色,毕竟世人皆知,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就是命根子。为了拯救西湖,苏轼东挪西凑,召集当地百姓一起开浚西湖。但地方上可供使用的钱粮毕竟有限,苏轼为了早日完工,给当时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上了一份《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nbsp,在这份上书中,苏轼恳求朝廷赐给杭州一百道度牒来开浚西湖,并承诺只要有这一百道度牒就可让他尽力毕志,疏通西湖。”
    nbsp余下纳闷道:“这苏轼有些奇怪了,度牒本是朝廷发给僧人的护身符,为何苏轼不问朝廷要钱粮,反而说只要一百道度牒就可挽救西湖呢?为何给僧人的度牒如此值钱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武连道:“说你笨,还不信。我来告诉你好了。度牒是僧人护身符,最早在北魏时就已出现。度牒缘何而来?毕竟皇恩浩荡,僧道等出家人有免税特权,因此有很多百姓为了逃避官府的赋税徭役纷纷遁入空门,名为出家,实为逃税和避税。”
    nbsp子午道:“世人皆知,多一个出家人,就少一个壮丁,长此以往,官府自然不愿意了。后来,太祖之后,朝廷三令五申,私剃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陈告,犯者刺面,决配牢城,尼即决还俗。”
    nbsp余下道:“既然如此,如何获得度牒?”
    nbsp普安道:“想要得到度牒,并不容易,你做和尚和道士,必要熟读经书,还要讲经说法。朝廷就通过考试发放度牒。比如太宗皇帝雍熙二年又规定:‘僧、尼自今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所业精熟。方才允许颁给度牒。”
    nbsp余下道:“如若记性差,如何是好?如若考试不过,岂不得不到度牒了?”
    nbsp子午道:“每逢皇帝登基、诞辰等大庆典礼时,为显皇恩浩荡,皇帝和朝廷也会拿出一些度牒赏赐给没有度牒的僧众。这叫做恩赐度牒。”
    nbsp武连笑道:“我可知道,那通过考试或皇上恩许获得的度牒,上面是写着个人年岁、姓名的,而用来出售的度牒则是空白,没有

第121章 武当山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