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两宋传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 史海泛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日清早,黄靖引众走在隆中,黄香来过许多次,故而熟悉万分,且走且介绍道:“隆中位于这襄阳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得名。”说话间用手一指。
    nbsp子午四人环顾四周,但见竹林幽幽,潺潺流水,清幽之际,美不胜收。曲径通幽,时有飞鹤鸟雀。
    nbsp普安问道:“诸葛孔明曾隐居于此,不知他们在何处?”
    nbsp黄靖引众抵达诸葛亮的隐居之所,众人放眼看去,虽说早已没人居住nbsp,变成了祠堂,可还是当年的清幽境界。翠竹摇曳,水车转动,叮咚作响,鱼儿游动。
    nbsp黄靖介绍道:“隆中,乃是三国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十年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十七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之高谈阔论,这便是世人皆知的《隆中对》的故事。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操的地盘,所以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其人其事。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升平五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南北明刘宋元嘉十四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可见这诸葛亮,实乃奇人。身前是卧龙,身后就成为飞龙在天了。”
    nbsp武连叹道:“斯人已去,魂魄犹存。后人祭奠,豪肠柔情。”顿时唏嘘不已。
    nbsp黄香喜笑颜开,笑道:“你还有能耐了,说起骈体文。曾巩在襄州为官时,去隆中,还写了一首《隆中》诗。我记得这样几句。”说到这里,马上吟诵道:
    nbsp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nbsp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nbsp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nbsp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nbsp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nbsp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nbsp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nbsp黄靖笑道:“苏东坡在嘉佑五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也写下了一篇《隆中》诗。”也吟诵道:
    nbsp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nbsp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nbsp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nbsp子午道:“我觉得,有一首诗,最是恰到好处。李唐杜工部的《蜀相》,这首诗可谓是关于诸葛亮的最为着名的一首了。我感觉咱大宋在这怀古诗上可不如大唐。怪不得世人皆知,李唐乃是诗的李唐。”随即吟诵道:
    nbsp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nbsp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nbsp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nbsp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nbsp余下不服气道:“还有一首诗,我记得叫做《八阵图》,也是杜工部的,也不错。我觉得这首诗最为传神。”随即吟诵道:
    nbsp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nbsp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nbsp普安笑道:“一派胡言,杜工部还有一首诗,这才是最为出名的。”也吟诵道:
    nbsp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nbsp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nbsp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nbsp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nbsp武连笑道:“你们不必争强好胜,这好不好,自有公论。你们也不害臊,人家杜工部可是三国的迷,尤其是诸葛亮的崇拜者。自然会把诸葛亮写的要多好,有多好了。当年杜工部离开长安到成都避祸,自然而然就想起诸葛亮,怀念诸葛亮了,这也不奇怪。听说岳飞将军也是诸葛亮的崇拜者,

第127章 史海泛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