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13章 公安新治,百废待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建安十四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
    nbsp赤壁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南征四郡的尘埃也才刚刚落定,
    nbsp我便随着刘备的大军,一同进驻了这座位于长江南岸、油江东岸的城池——公安。
    nbsp这里,成为了玄德公暂新的治所。
    nbsp相比于江陵的坚固与襄阳的繁华,公安只能算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县城。
    nbsp连番的战火并没有完全摧毁它的城郭,但城内城外,目之所及,依旧是一片萧索凋敝的景象。
    nbsp残破的屋舍尚未修葺,泥泞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大多面带菜色,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nbsp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土腥味、烟火味以及……
    nbsp挥之不去的血腥气的余韵。
    nbsp战争留下的创伤,如同刻在肌肤上的疤痕,清晰而深刻。
    nbsp然而,与这片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政权建立初期所特有的那种躁动与活力。
    nbsp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几乎都聚集到了这里。
    nbsp城中随处可见往来奔走的吏员和兵士,他们脸上带着大战初胜的兴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nbsp临时征用的府衙内外,人声鼎沸,各种命令被大声传达,物资被不断调拨,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景象。
    nbsp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这片废墟之上,努力地勾勒着新的秩序蓝图。
    nbsp而执掌这支画笔的,无疑是诸葛孔明。
    nbsp自进入公安后,这位年轻的军师中郎将便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力与才干。
    nbsp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统筹着整个新占领区的军政要务。
    nbsp每日里,我都能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穿梭于各个临时搭建的官署之间,
    nbsp或是伏案疾书,批阅堆积如山的文牍,或是召集众将商议防务,或是接见本地士人代表,安抚人心。
    nbsp他的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处理事务的手腕也远比我想象的要灵活得多。
    nbsp面对荆南复杂的局面
    nbsp——残存的敌对势力、心怀故主的地方豪强、以及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大量百姓
    nbsp——他总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nbsp对于那些愿意归附的地方士族,他礼遇有加,虚心请教,并择其贤能者委以官职,以示恩信;
    nbsp对于普通百姓,则颁布安民告示,减免部分赋税,组织人手修复水利、恢复生产,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民心;
    nbsp而在军事上,他一面加固公安城防,一面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分驻要地,防范曹操和孙权可能的反扑。
    nbsp我以“江东参军”和“盟友”的身份,列席了几次重要的会议。
    nbsp看着诸葛亮从容不迫地应对着各种棘手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布置着各项任务,心中也不由得暗暗点头。
    nbsp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治世之才,其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在这个时代堪称顶尖。
    nbsp刘备能得此人辅佐,实乃大幸。
    nbsp与演义中那个近乎妖神的形象不同,眼前的孔明,更像是一个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勤勉务实的“首席执行官”,
    nbsp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点点地为这个新生的势力打下根基。
    nbsp当然,挑战也是巨大的。
    nbsp粮草的匮乏、兵员的不足、人才的稀缺、地方势力的阳奉阴违,
    nbsp以及来自曹、孙两方的外部压力,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nbsp诸葛亮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也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
 

第613章 公安新治,百废待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