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9章 微光初现,寒士翘首[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军功授田的第一批田契发放下去,如同给躁动不安的军营注入了一剂最强效的镇定剂。
    nbsp看着那些士兵们紧握田契、热泪盈眶的模样,我知道,我手中最锋利的这把“刀”,其根基已经初步稳固。
    nbsp只要后续的承诺能够持续兑现,这支军队的忠诚和战斗力,
    nbsp将远远超越这个时代任何一支仅仅依靠军饷或将领个人威望维系的部队。
    nbsp经济上的较量,通过强制推行五铢钱和开仓放粮,暂时顶住了士族们掀起的第一波反扑。
    nbsp市场的恐慌情绪有所缓解,新币虽然流通依然滞涩,但至少没有崩溃,
    nbsp为后续更深层次的经济改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nbsp然而,三大新政中,真正触及灵魂、最能引爆长远影响的,无疑还是那句石破天惊的——“唯才是举”。
    nbsp军功授田,动的是士族对土地的部分垄断;
    nbsp统一货币,动的是他们对经济的部分控制;
    nbsp而唯才是举,则是要从根本上刨掉他们赖以生存、世代传承的根基——对知识和官位的垄断!
    nbsp我知道,这项政策必然会招致最猛烈、最持久的反抗。
    nbsp汉中本地的士族们,在经历了最初的庭辩失败和武装试探被铁腕镇压后,表面上似乎沉寂了一些,
    nbsp但我很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nbsp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定然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更致命的反扑。
    nbsp同时,我也在密切关注着这项政策在汉中之外可能引发的涟漪。
    nbsp这天夜里,石秀像往常一样,带着玄镜台汇总的最新情报,来到了我的书房。
    nbsp他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
    nbsp“主公,”
    nbsp石秀将一卷整理好的密报呈上,
    nbsp“正如您所料,‘唯才是举的消息,已经开始冲破汉中士族的封锁,向外扩散了。”
    nbsp我接过密报,展开细看。
    nbsp上面记录着玄镜台分布在汉中周边郡县,乃至更远地方的探子们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碎片。
    nbsp正如石秀所言,汉中的士族们确实动用了他们所有的能量,
    nbsp试图将新政的消息,尤其是“唯才是举”这四个字,死死地捂在汉中境内。
    nbsp他们通过家族姻亲、商业往来等各种渠道,向外地的同类发出警告,
    nbsp极力将汉中描绘成一个被“酷吏”、“暴徒”占据的蛮荒之地,将我的政策污蔑为“歪理邪说”、“乱政祸根”。
    nbsp然而,信息在这个时代虽然传播缓慢,却并非无孔不入。
    nbsp商旅的往来、流民的迁徙、甚至是一些胆大的游侠和探险者,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载体。
    nbsp更何况,还有玄镜台在暗中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
    nbsp密报中记载:
    nbsp在巴西郡的某个县城,一位郁郁不得志、屡次被上官以“出身寒微”为由打压的年轻小吏,
    nbsp从往来的客商口中听闻了汉中太守陆昭“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传闻,半信半疑之下,
    nbsp开始悄悄打听更详细的消息,眼中重新燃起了几年前被磨灭的光彩。
    nbsp在益州北部的某个乡野,一位饱读诗书却因家道中落、无力打点门路而只能在家设馆授徒的寒门秀才,
    nbsp听闻远方汉中的新政,先是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
    nbsp但在听到更多细节,尤其是关于那位年轻太守亲自与士族大儒辩论并驳斥“德行门第论”的事迹后,
    nbsp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夜里辗转反侧,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
    nbsp在武都郡靠近汉中的边境,一个世代以木工为生的匠人家庭,
    nbsp听闻汉中新太守不仅重视军功,还专门设立了什么“格物院”,
    nbsp招揽天下能工巧匠,给予高薪厚禄和尊重,家中的老匠人虽觉得不可思议,
    nbsp但那个对各种机械构造极有天赋、却苦于没有门路施展才华的小儿子,眼神中却充满了向往。
    nbsp甚至,在更遥远的雍凉之地,一些羌胡部落的首领,
    nbsp也通过各种渠道,零星听到了汉中易主、新太守似乎与众不同、并不歧视非汉人的消息,
    nbsp虽然信息模糊,却也让他们对这个新邻居产生了一丝好奇。
    nbsp这些,都还只是星星点点的微光,是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希望种子。
    nbsp“主公,看来我们的策略奏效了。”
 &nb

第669章 微光初现,寒士翘首[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