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改朝换代。
    另一边,当张纶听到‘兴学二字,笑容不自觉的浮现在了他的脸上。
    然而,一听到‘丁谓上书裁撤冗兵之时在官学废弛的大背景下,范仲淹年少时,只得捧着圣贤书去附近的寺院读书。
    几乎是自学成才。
    长山(范仲淹母亲改嫁去的地方)附近不是没有私塾,但范仲淹胸有傲骨。
    即便他改了姓,可归根结底,他并非朱家子弟,朱家供他衣食用度,他已然受之有愧。
    便是朱家愿意出资供他游学,他也不愿。
    毕竟,人言可畏,母亲带着他这个拖油瓶嫁到朱家,乡间本就颇有非议,他怎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朱家索取?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即使朱家本家不说,旁人会怎么看?
    三人成虎,到时候压力只会传递到母亲头上。
    生为人子,范仲淹岂能只顾自己的前途,却不顾母亲的处境?
    因此,他入仕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每天一锅浓粥,足矣!
    后来年纪大了,范仲淹愈发明白母亲的处境,对于朱家,他终究是个外人。
    于是,他毅然决定外出求学。
    大中祥符三年(1010),辗转多地,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拜入雎阳学舍。
    (雎阳学舍即后来的应天府书院
    五年后,勤学苦读的范仲淹,不负众望,于二十七岁,中乙科,进士及第。
    正因为这段艰苦难忘的求学生涯,当看到官家有‘兴学之意,范仲淹才会纵声长笑。
    也正因为他的成长环境,他才会对底层人民感同身受,没有士大夫的傲慢,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操。
    经历塑造人格,范仲淹的人格魅力能够光耀千古,和他幼时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使君,丁相是怎么想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兴官学!”
    “大宋有圣君,天下士子,有福了!”
    感慨之际,范仲淹直呼官家为‘圣君。
    有此天子,大宋必然当兴!
    “使君,邸报给你,我去写札子了。”
    ——————————
    ps:今天更新特别晚,都两点了,之前在和二姐打电话,一通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抱歉啊。
    小星星,真不是骗钱啊,┭┮?┭┮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