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一章 再次回归[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要是稍微勤快一点的,不说连律法都比不过。
    上行下效,科举制度的改革,也让大宋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辞赋之学,日益衰微。
    毕竟,总比分只占一成,除了那些爱好辞赋,或者天赋异禀的,其他学子基本不会在辞赋上耗费太多的精力。
    毫不夸张的说,和三十年前相比,大宋的诗人、词人起码少了一大半。
    不过,即便如此,蜀中士子苏轼仍然是诗坛新星。
    尽管最近苏轼迷恋上了格物学,几乎没怎么发表新作,但每一次发表,仍是精品中的精品。
    好巧不巧,今年二十一岁的苏轼,也参加了省考,并且还取得了极高的评价。
    不过,和历史上不同的是,苏轼此次应考,并不是从蜀中而来的,早在三年前,苏轼就从地方州学升到了国子监大学就读。
    苏轼抵京一年后,其弟苏辙也顺利考入国子监大学。
    至于三苏中的苏洵,或许是接受不了变化太快的缘故,已然放弃了科举。
    毕竟,他年轻时学的东西和现在考得东西,完全不同。
    关于苏洵的事,李杰也是前不久才知道的,虽然他觉得有点可惜,但是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得失,却是无关紧要的。
    文章写得再好,也敌不过舰炮轰鸣。
    李杰不认为他做错了。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不是大力推行格物之学,大宋的国力哪会有今日之强盛?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李杰稍微开了一点点挂,但到了现在,李杰基本上不怎么管技术院的研究了。
    人,总是该成长的。
    该放手时就放手,如果什么事都要他来做,待到他死后,大宋还怎么发展?
    再强盛的帝国,如果固步自封,最终也只有覆灭一图
    活水,新鲜血液,才是关键!
    苏轼现在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或许,大宋会失去一个文学大师,但多了一个科学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翻阅完苏轼的考卷之后,李杰觉得自己也到了回归的时候了。

第三百四十一章 再次回归[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