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老吏悬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皇城的朱红宫墙在夏日骄阳下灼灼刺目,马车内的气氛却冰冷如窖。
nbsp赵明烛与陈砚秋一路无话,各自沉浸在巨大的疑虑与压力之中。官家突然召见,是韩似道恶人先告状后的兴师问罪?还是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宫门深似海,天威难测,每一步都可能踏错,每一句话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nbsp引路的内侍面无表情,脚步匆匆,穿过一道道宫门,最终却并未引他们前往通常接见臣子的紫宸殿或垂拱殿,而是拐向了较为偏僻的崇政殿西庑的一间暖阁。
nbsp阁内陈设清雅,冰鉴里散发着丝丝凉气,驱散了些许暑热。仁宗皇帝赵祯并未身着朝服,只一身赭黄常服,坐于榻上,面色略显疲惫,手中正翻阅着一本奏疏。御前大太监阎文应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
nbsp“臣赵明烛(陈砚秋),叩见陛下。”二人依礼参拜,心中忐忑。
nbsp“平身吧。”仁宗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他放下奏疏,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最终落在陈砚秋脸上,“陈砚秋,琼林宴上的事,朕听说了。受惊了。”
nbsp“臣不敢。未能护得李进士周全,臣有愧。”陈砚秋谨慎回应。
nbsp仁宗轻轻叹了口气:“金明池畔,天子眼前,竟出此等骇人之事,实乃国之不幸。韩相公与朕言道,此案牵涉甚广,恐非皇城司一力能担,提议由御史台与三法司共审,朕,准了。”
nbsp赵明烛心头一紧,忍不住开口:“陛下,此案皇城司已……”
nbsp仁宗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朕知道你们已尽力,也有所获。但正因为有所获,才更需谨慎。韩相公所虑,亦非全无道理。”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然,国之刑狱,重在明察秋毫,而非仓促定论。移交,是为了更‘周全地查证。”
nbsp陈砚秋心中一动,隐约捕捉到了官家话语中一丝微妙的平衡之术。他并非完全倒向韩似道,或许只是迫于宰相的压力和“程序”上的正当性,不得不做出移交的姿态,但言语间又似乎暗示着对皇城司之前调查的某种默许,以及对“周全查证”的期待。
nbsp“陛下圣明。”陈砚秋躬身道,“臣等必定竭力配合御史台与三法司,以期早日查明真相,告慰逝者,安定人心。”他这话说得漂亮,既表示服从,又将“查明真相”放在了前面。
nbsp仁宗点了点头,似乎对陈砚秋的态度颇为满意,又看向赵明烛:“明烛,你性子急,朕知晓你办案用心。但此案关系朝廷体面,涉及科场清誉,务必要‘依法、‘依理,不可操切,明白吗?”
nbsp“臣……明白。”赵明烛咬牙应下,知道这是陛下在点醒他,也是在保护他,硬抗只有死路一条。
nbsp“嗯,”仁宗略显倦怠地揉了揉眉心,“你们下去吧。涉案一应物证卷宗,仔细移交,不得有误。”
nbsp“臣等遵旨。”
nbsp退出暖阁,直到远离了宫廷范围,赵明烛才猛地一拳砸在身旁的坊墙上,墙面灰粉簌簌落下。
nbsp“‘仔细移交,不得有误!陛下这是……!”他胸中憋闷,几乎难以自持。天子的平衡术,对他们这些具体办事的人而言,却是最大的枷锁。
nbsp陈砚秋相对冷静,低声道:“赵兄,陛下有陛下的难处。韩似道以宰相之尊施压,陛下不可能明着回护我等。但陛下最后那句‘仔细移交,不得有误,或许另有一层意思。”
nbsp赵明烛看向他:“你是说?”
nbsp“让我们‘仔细,或许就是默许了我们之前做的‘手脚。只要明面上过得去,暗地里……”陈砚秋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皇权默许下的暗度陈仓,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出路。
nbsp赵明烛眼中重新燃起一丝火光,深吸一口气:“走!回去‘仔细准备移交!”
nbsp然而,当他们赶回皇城司时,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御史台和刑部的接收官员,在邓文原的带领下,并未等待他们回来,已经拿着旨意,强行接管了大部分已整理出来的案卷和证物箱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被陈砚秋藏起的那口旧书箱,因放在侧室且外观不起眼,尚未被注意。
nbsp“姜老汉已安全转移?”赵明烛急问心腹逻卒。nbsp“已按吩咐,由老胡他们几个靠得住的,扮作送菜杂役,混出城去了,安置在城南‘慈幼局旁的一处暗桩里,绝对隐秘。”nbsp赵明烛稍松半口气。人证在,就还有翻盘的希望。
nbsp就在这时,一名留守的皇城司察子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干办!陈承事郎!不好了!方才开封府来报,说……说原礼部负责川蜀路试卷誊录房事务的老吏王敬,在家中悬梁自尽了!”
nbsp“什么?!”赵明烛和陈砚秋同时惊愕。
nbsp王敬!这个名字他们太熟悉了!在调查川蜀银鞘案与试卷调包旧案时,这个王敬是极其关键的人物之一!他虽已年老退役,但当年经手的具体流程、可能存在的漏洞,他必然知晓一二!只是此前多次寻访,其家人皆以其年老昏聩、卧病在床为由拒绝见客,调查一度受阻。他们正打算在移交风波稍定后,再设法强行询问此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怎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死了?还是自尽?
nbsp“开封府如何断定是自尽?”陈砚秋急问。
nbsp“回报的说,现场并无搏斗痕迹,留有遗书,说是久病缠身,不堪其苦,又感念皇恩,却无力报效,遂生短见。地方作作已初步验过,报了个‘悬梁自尽。”
nbsp“感念皇恩?无力报效?”赵明烛冷笑,“这遗书倒是写得冠冕堂皇!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我们即将再次找上他之前死?”
nbsp陈砚秋面色凝重:“赵兄,恐怕金明池的毒杀只是开始,这灭口之举,已然蔓延!王敬之死,绝非巧合!”
nbsp“走!去现场!”赵明烛毫不犹豫,“邓文原他们接收的是琼林宴案的卷宗,王敬之死乃新发命案,归开封府与皇城司协查,我们有权去看!”
nbsp两人立刻点了一队精干察子,快马加鞭,直奔王敬家中。
nbsp王敬家住汴京城西厢一处简陋院落,此时已被开封府的衙役看守起来。街坊四邻围在一旁,窃窃私语,面露惊惧。
nbsp院内甚是破败,显见主人家境贫寒。正屋柴房的门敞开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气味弥漫出来。
nbsp开封府的一名押司认得赵明烛,连忙上前见礼,简单说明了情况:人是清晨被来送柴薪的邻居发现的,悬在柴房的房梁上,脚下踢倒了一个破旧的马扎。遗书就放在旁边的柴堆上。
nbsp赵明烛和陈砚秋步入柴房。光线昏暗,空气中混杂着灰尘、霉味和一丝淡淡的尸臭。老吏王敬的尸体已
第411章 老吏悬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