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永绥福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九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会的。”宋媛媛点头,“大周可以少了一个后宅女子宋媛媛,却不能少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户部郎中李长安。”
    nbsp“没有谁必不可少,没有谁无可或缺,我们都一样。”
    nbsp“不,不一样的,每个人生来的重量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可或缺,而有的人连存在都没有意义。”
    nbsp李长安想要灌输的心灵鸡汤被宋媛媛驳回来了,李长安苦笑道:“是,姑奶奶你说的是,可你现在就没一点想法吗?你的丈夫是个女子诶!”
    nbsp“多好的福气。”宋媛媛笑道,“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nbsp“不用费尽心思讨好丈夫,不用管后宅里的莺莺燕燕,我不喜欢小孩子,不用生小孩子是最好的事情。”
    nbsp“可这是杀头的事啊,要是暴露了,你也会身首异处的。”
    nbsp“至少也青史留名了不是?就算青史不留,野史是一定会留的。你说后人看到了会这么想呢?是谴责,是敬佩,还是猜测和向往?”宋媛媛竟然有些兴奋了。
    nbsp李长安无语,这姑娘的心是得由多大啊!怎么她碰到的姑娘心思都这么与众不同呢?
    nbsp于是两人就这样把话说开了,以后两人月还是有那么十几天会宿在一起,李长安会在宋媛媛面前把脸上的伪装卸去,宋媛媛惊讶于她的美貌。
    nbsp两人抵足而眠,偶尔李长安还会让宋媛媛帮着处理一下户部的公文。
    nbsp相府的日子愈发平静了,殊不知惊涛骇浪正在辽阔的海面下酝酿。
    nbsp弘治二十四年,李长安十七岁。
    nbsp这一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五月,边关传来消息,大将军谢荃带领将士们英勇作战,夺下了漠北蛮族的一座城市和大片的草原,弘治帝龙心大悦,厚赏谢骁,并升了他两个儿子的官阶。
    nbsp七月,大周南边有连绵暴雨,帝都早给南部漠河边几座城镇的官员下了命令,要他们注意防汛,不料半月后,还是传来了水患的消息。
    nbsp据说最边上两个镇子已经被淹掉了,死亡人数粗略统计有三千人。
    nbsp弘治帝大怒,自他登基以来,花了大心思治理了三年两头倒口子的漠河,漠河已经十来年没发生过水患了,今儿这次明明早有预兆,也派人传令警戒了,如何还会发生水患。
    nbsp于是朝廷准备派出钦差去漠河一带治理水患,顺便查明原因。
    nbsp未央宫里,慕皇后帮弘治帝按着脑袋。
    nbsp弘治帝闭着眼,还在思索钦差的人选。能力自然是必须的,魄力也不能少,他心里其实是有一个现成的人选的,那就是——李维。
    nbsp一则李维曾经治理过水患,二则他的能力在朝廷里是不容置疑的。
    nbsp只是李维现在是弘治帝的左膀右臂,治理水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让现在的李维去,弘治帝觉得是大材小用了,再说了他也想给年轻人一点机会,毕竟也要为自己的儿子培养几个得力臣子不是,只是……水患这样的事情不比平时的公务,弘治帝担心年轻人们不能处理好,而且,资历太浅的臣子怕是搞不过南边那些老油子。
    nbsp弘治帝又想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问了慕皇后,“皇后,水患这件事朕想让年轻人去历练历练,又怕他们能力不足不仅不能查明真相,还会激起民怨。”
    nbsp慕皇后的手指搭在弘治帝的太阳穴上,柔声道:“臣妾觉得,陛下既然想要培养孩子们,就不能怕他们出错,如果一定担心的话,也可以让一个稳重的老臣带几个孩子去,李相当年不是因治水有功得陛下看重吗?陛下可以让他教导一下孩子们。”
    nbsp“朕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弘治帝眼前一亮,坐起来,拉着慕皇后的手,“李维虽然去不了,但他可以教那些年轻人啊!”
    nbsp慕皇后笑道:“陛下是太忙了。”
    nbsp弘治帝一笑,又道:“朝廷里的年轻人还是挺多的,皇后可有看中的人选。”
    nbsp慕皇后摇头,“这臣妾就不知道了,没有接触过,道听途说反而不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弘治帝似是没有听到她的话,自言自语道:“李维当年治水有功,他的儿子天分应该也不差,正好又是户部的,赈灾钱粮需要记载,李长安可以考虑。再就……张文龙那孩子不错,那孩子心细,办事认真,可以考虑。”
    nbsp“至于老臣,就都水监的都水使者孙禹,以他为首,两个年轻人跟着就是。”
    nbsp于是,弘治帝就这样把名单决定下来了。
    nbsp李长安此时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她还没能耐把手伸到皇帝跟前,她爹或许有这个能耐,但她爹不会。
    nbsp李长安从户部出来,看见今天帝都又来了一批流民。
    nbsp漠河水患的消息李长安是知道了,这些流民有的是来投奔亲戚的,有的是觉得帝都是天子脚下,自己在这里一定会得到救助……
    nbsp好在来帝都的流民其实并不算多,可能还有一部分已经死在了路上,帝都城外每天都会有人施粥,有朝廷安排的,也有一些大户贵族自发组织的。
    nbsp虽说如此,城门口的官兵却不会随意让那些流民进来,只在城外搭建了几个草棚,给他们暂时居住。
    nbsp一则怕他们进到城里引发动乱,二则是怕他们身上带了什么疾病,放了他们进去,要是传到了皇宫里可就是不得了了。
    nbsp毕竟,发生水患的地方往往也容易滋生疾病。
    nbsp李长安得闲时也会和宋昭昭去城外帮忙,不过她们不是去提供食物的,愿意发善心积累声望的人家太多了,还轮不上她们呢!
    nbsp她们是雇了几个大夫去看病的,有的大夫看富贵病看多了,也就不愿意看穷人了,两人是找了帝都许多大夫,这才找到了这几个。
    nbsp她们雇人在边上搭了个棚子,买了许多药材,一大锅煮着,预防疫病的发生。
    nbsp几大车柴火买了来,一旁另有几个大锅给流民们煮水喝,毕竟不干净的水源有时也是灾祸的源头。
    nbsp还有朝廷临时让人挖出来的几个茅厕,要知道人的粪便里面是有许多细菌的,有些流民图一时方便随地大小便,有的就算进到茅厕里粪便也不拉进坑里,而是拉在边上,李长安和宋昭昭两人派人去流民里讲明这件事情的危害,并选出了几个管理的人,当然,这些管理茅厕卫生的人也不是白干的,他们会分到更多的食物。
    nbsp这些事情其实并不容易,流民们享受了一段时间这种待遇甚至会觉得理所当然,李长安她们煮水煮药的还好些,有一次有一户人家布施的东西稍微少了些,就有流民开始摔碗不乐意了,这有一个人起了头,自然就会有许多有同样心思的人站出来支持。事情自然搞得下不来台。
    nbsp这也是李长安和宋昭昭为什么不分粮的原因,得寸进尺是人性,她们希望这些经历了苦难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但也不想去冒这个风险浪费自己的好心。
    nbsp人的善意是有限的,一旦被折腾完了,失望过了,世间就又少了一个善良的灵魂。
    喜欢。

第一百一十九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