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徐氏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2章 南陈官员徐德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心汗渍磨得温润——那是他唯一的希望。他听说陈朝宗室女子多被带往长安,便一路西行,风餐露宿,历时数年才抵达隋都。
    nbsp开皇十年(590年)正月十五,长安市集上花灯如昼,人潮涌动。徐德言揣着半镜,在人群中茫然四顾,忽然瞥见街角有个老仆手持半面铜镜叫卖,喊价“千金求售”,引得路人嘲笑“破镜何值千金”。徐德言心头猛地一颤,快步上前,接过老仆手中的半镜——那裂痕、那铜纹,与自己怀中的半片分毫不差!他声音颤抖地问老仆:“此镜主人何在?”老仆见他手中亦有半镜,知是寻主之人,便引他至杨素府外。徐德言虽知公主下落,却也明白她已是宰相宠妾,自己一介亡朝旧臣,怎敢贸然相求?他在府外徘徊良久,终是取来笔墨,在一张素笺上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诗成后托老仆送入府中。
    nbsp乐昌公主得诗,见是徐德言笔迹,读罢泣不成声——“镜归人未归”五字,道尽了彼此的牵挂与无奈。她将诗笺藏于袖中,终日以泪洗面,连杨素也察觉她神色异常。杨素追问之下,乐昌公主才将“破镜为约”的往事和盘托出,言语间满是对徐德言的愧疚与思念。杨素听后,虽有不舍,却也被二人的深情打动——他虽是武将出身,却也知晓“情之珍贵”,沉吟半晌后叹道:“你二人如此相守,我若强留,反倒不美。”次日,杨素竟主动设宴,邀徐德言入府。徐德言初时惶恐,入府后见乐昌公主立于堂侧,二人四目相对,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杨素看着眼前情景,朗声笑道:“今日当为你们续缘。”他不仅将乐昌公主归还徐德言,还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让他们能在长安安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这场“破镜重圆”的奇遇,很快在长安传开,时人无不感叹二人的忠贞与杨素的豁达。徐德言与乐昌公主重逢后,并未沉溺于过往,而是在长安城南寻了一处小院,过上了平淡的日子。徐德言不再提仕进之事,每日或与公主共理花木,或整理旧时诗文,乐昌公主也收起了宫廷中的娇贵,亲手缝制衣衫、烹煮羹汤。他们将那面合二为一的铜镜供奉在堂中,镜面虽有裂痕,却依旧能映出彼此的白发与皱纹——那裂痕成了他们爱情里最深刻的印记,提醒着乱世里的相守何其不易。
    nbsp隋末战乱再起时,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已携手走过数十载,他们带着那面铜镜,避居江南故里。有人曾问徐德言:“当年破镜之时,可知今日真能团圆?”他指着铜镜上的裂痕笑道:“镜可破,心不可破。心若相守,纵隔千里,亦如咫尺。”贞观初年,二人相继离世,临终前仍嘱咐子孙将那面铜镜随葬——他们的故事,却随着那面铜镜的传说,一代代流传下来。
    nbsp后世文人墨客常以“破镜重圆”为题作诗撰文,李白曾写“乐昌公主失萧郎,半镜流年欲断肠”,李商隐亦有“只应惟柳絮,狼藉逐风回”暗喻其事。这则故事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动人心魄,不仅因它有“乱世相逢”的传奇,更因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用“半片铜镜”诠释了爱情的本质:不是锦衣玉食的堆砌,而是危难时的相托、离散后的坚守、重逢后的珍惜。徐德言虽无惊天伟业,却以一份“宁负岁月不负君”的深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比功名更恒久的印记——这或许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始终铭记他的缘由。
    喜欢。

第372章 南陈官员徐德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