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西汉大臣徐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徐晏者,西汉宣帝朝大臣也,其籍里、家世及早年行迹皆湮没于史,唯《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其于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拜为大鸿胪,跻身九卿之列,方为后世所知。大鸿胪一职,始于秦之典客,汉景帝时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始称大鸿胪,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凡诸侯王入朝、封拜诸侯、少数民族朝贡、接待外国使者、主持诸侯王丧葬礼仪等事,皆属其辖,实为西汉中央政府处理外交与民族事务之核心官职,非亲信重臣不能任之。徐晏能居此位,足见其于宣帝一朝,德望、才学或行政能力必有过人之处,深得朝廷信任。
nbsp汉宣帝刘询,乃西汉中宗之君,其在位期间(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承武帝、昭帝之余绪,励精图治,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又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开创“孝宣中兴”之局。五凤元年,正是宣帝统治中期,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渐趋繁荣,但边疆民族事务仍纷繁复杂——匈奴内乱已历数年,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分立,彼此攻伐,匈奴部落或降汉、或迁徙,汉朝需妥善处置降附匈奴贵族,协调各方关系;西域诸国虽已纳入西域都护府管辖,然小股势力叛乱、诸国间纷争仍时有发生,需中央遣使安抚、调解;此外,关东诸侯王国虽经武帝“推恩令”削弱,然诸侯入朝觐见、爵位承袭等礼仪事务仍需严格规范,以防诸侯势力再生事端。徐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任大鸿胪,肩负起为宣帝处理四方藩属与诸侯事务的重任。
nbsp观西汉大鸿胪之职责,首要者为接待诸侯与藩属使者,主持朝会礼仪。五凤元年前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已显露降汉之意,其部落贵族或先遣使者入汉通好,徐晏身为大鸿胪,需依汉廷礼仪,引导使者觐见宣帝,安排其食宿,传递双方讯息。《汉书·匈奴传》载,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匈奴呼遬累单于率众降汉,宣帝“封呼遬累单于为列侯”,此类降附贵族的封爵仪式,必由大鸿胪主持——徐晏需先核验降者身份、降附诚意,再拟定封爵礼仪流程,引导降者拜受爵位,同时向其宣示汉廷威德与怀柔政策,既彰显汉朝天朝上国之地位,又安抚降者之心。此外,西域诸国如乌孙、龟兹等,常遣使者入汉贡献方物,徐晏需负责接收贡品,核验数量与质量,再引使者面见宣帝,奏报诸国近况;若使者有请求,如请求汉朝出兵助其平定内乱、请求联姻等,徐晏需先与相关部门商议,再将意见奏请宣帝裁决,充当汉廷与西域诸国沟通之桥梁。
nbsp其次,大鸿胪掌诸侯王朝聘、丧葬之事。西汉自“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权力虽被大幅削弱,但诸侯王仍为宗室贵胄,其入朝觐见之礼仪、频次,以及死后丧葬规格,皆由大鸿胪统筹。需明确的是,五凤元年前后,宗室中对皇权仍存潜在威胁者,非宣帝之弟(宣帝为汉武帝曾孙,无同父弟),而是汉武帝第四子、宣帝的叔祖父——广陵王刘胥。刘胥于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王,封地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其人身材高大、力能扛鼎,却行事骄纵、不守礼法,自昭帝时便对皇位抱有觊觎之心,常暗中以巫蛊之术诅咒在位君主,至宣帝朝此行为仍未停歇。徐晏任大鸿胪期间,若刘胥依制入朝,其需严格规范刘胥的觐见礼仪——从入长安城门的导引,到朝见宣帝时的站位、跪拜、奏对,皆需依《汉仪》而行,既体现宗室亲族之谊,又凸显君臣尊卑之别,以防刘胥借礼仪疏漏试探皇权、滋生事端。此外,若有旁支诸侯王薨逝,徐晏需奉宣帝之命,前往诸侯王国主持丧葬仪式,核定仪仗、陪葬品数量,监督王国官吏处理丧事,确保不逾制、不违礼,维护宗室秩序。
nbsp再者,大鸿胪需参与制定边疆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纠纷。五凤元年,匈奴内乱加剧,“五单于争立”之局初现,汉朝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处置匈奴降者、是否出兵干预匈奴内乱,大臣们意见不一。徐晏身为掌管民族事务的九卿,必参与此类廷议——他可基于日常接待匈奴使者、掌
第381章 西汉大臣徐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