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陈氏中医馆[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氏中医馆】开业不到一年,其名声已然超越了南锣鼓巷,甚至在整个区都响亮起来。
nbsp陈小满当初的决定,被事实证明是极具远见的。
nbsp而成功的速度,甚至略微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期。
nbsp关键并非在于营销或手段,而在于他那堪称“宗师级”的中医医术。
nbsp这并非仅仅源自安家的家学渊源或是他过去在医务处的经验,更深层的底蕴,来自于他那从未宣之于口的《社会精英系统》。
nbsp系统似乎极大地提升了他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与融汇能力,望闻问切,在他手中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nbsp许多公立医院西医难以断明或疗效不佳的慢性病、疑难杂症,在他这里,往往几副药下去,便能显露出奇效。
nbsp“陈大夫”的名声越来越响。
nbsp“找陈大夫看过没?神了!”
nbsp“同仁堂的老先生都没他号脉准!”
nbsp“别看年轻,那是真传的手艺!”
nbsp口口相传的力量是惊人的。医馆从需要预约,发展到了一号难求。
nbsp每天天不亮,医馆门外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排队等候。
nbsp财富,如同潮水般涌来。
nbsp诊金加上药材的利润,让陈小满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昔日轧钢厂处长的待遇,甚至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程度。
nbsp对于他而言,赚钱确实变得容易了,甚至可以说,钱太好赚了。
nbsp但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nbsp他谨记系统的初衷是“享受生活”而非成为金钱的奴隶。
nbsp他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医馆的再发展:购置更好的药材,改善就医环境,甚至开始筹划聘请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大夫,将医馆做大做强。
nbsp然而,比起财富的积累,更让陈小满在意的是社会地位的悄然变化。
nbsp昔日,他是轧钢厂的处长,受人尊敬,但那尊敬更多是源于他的职位和权力,带着体制内的色彩。
nbsp如今,他是“陈大夫”,这份尊敬则源于他实实在在的、能解除病痛的真本事,更纯粹,也更深入人心。
nbsp来找他看病的,三教九流都有。
nbsp有普通的工人、市民,也有悄悄前来、不愿声张的机关干部,甚至还有一些文化界、学术界的有名人物。
nbsp在病痛面前,人人平等,而能解除他们痛苦的人,自然获得了一种超然地位。
nbsp人们见到他,不再是客气地叫一声“陈处长”,而是发自内心地、带着些许恭敬甚至感激地称一声“陈大夫”或“陈先生”。这种称呼上的变化,背后是社会认同的根本性转变。
nbsp他不再仅仅是体制内的一个官员,而是成为了一个凭借自身硬实力赢得广泛尊重的社会贤达。
nbsp区卫生局的吴老先生成了医馆的常客,有时是来探讨医理,有时则像是来感受这里的气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陈氏中医馆】是个体医疗的典范,管理规范,医术精湛,服务周到。
nbsp这无疑进一步抬升了陈小满的地位。
nbsp甚至连街道和区里的领导,见到陈小满也会客气地打声招呼,询问一下医馆的发展情况,言语中带着鼓励和支持。
nbsp在这个百废待兴、鼓励“能人”先富起来的年代,陈小满这样成功且口碑极佳的个体经营者,成了政策鼓励的活广告。
nbsp这种地位的变化,也惠及了他的家人。
nbsp安雨琪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是“陈大夫的爱人”,收获无数善意的微笑和问候。
nbsp陈爸陈妈在95号院里,更是成了众人羡慕和恭维的对象,老两口腰杆挺得笔直。
nbsp连陈小雪和陈小雨在各自单位,也因为有个如此成功的哥哥而更受重视。
nbsp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nbsp95号院里,难免还有人私下酸溜溜地议论:nbsp“啧,陈小满这是发了大财了!”
nbsp“当个个体户,还真让他闯出来了…”
nbsp“还不是靠他老婆娘家那点底子…”
nbsp但这些议论,早已无法影响到陈小满分毫。
nbsp它们如同微弱的杂音,被淹没在主流赞誉和自家红火事业的浪潮中。
nbsp傻柱有一次喝多了,在院里嚷嚷:“人家陈小满那叫真有本事!你们眼红也没用!”
nbsp虽是醉话,却也道出了部分实情。
nbsp陈小满自己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谦和。
nbsp他依旧每天坐诊,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耐心细致,开的方子务必精益求精。
nbsp他深知,今日的一切都建立在“医术”二字之上,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社会地位的基石。
nbsp坐在窗明几净的诊室里,听着外面候诊区轻微的嘈杂声,闻着满室药香,陈小满感到一种巨大的满足。
nbsp这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是一种个人价值的极致实现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nbsp他凭借自己的力量,真正在这个时代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自由。
nbsp《社会精英系统》助他达到了享受生活的更高层次——一种物质丰富、精神充实、且备受尊重的体面生活。
nbsp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看似冒险,实则精准无比的抉择。
&n
第190章 陈氏中医馆[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