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泽一泽息:风中信使[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泽息躺在芦苇荡里时,最后看见的是掠过河面的风。风卷起碎金似的阳光,也卷起远处守旧派议事厅飘出的檀香,两种气息在他鼻尖缠绕,像极了他短暂一生里始终拉扯的两端——新生的微光与陈旧的桎梏。他蜷缩的手指间还攥着半张浸了血的薄纸,上面用炭笔勾勒的飞鸟正随着呼吸的微弱起伏,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纸面,化作真正的风信。
nbsp泽息出生在雾隐村,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这里的人信奉“大地为根,静止为安”,连说话都尽量放轻声音,生怕惊扰了沉睡的山神。信息的传递全靠村里的信使,背着沉重的竹简在山路上跋涉,一来一回往往需要半月有余。老人们常说:“字刻在竹上才稳妥,说在风里会飘走。”可泽息从记事起就不这么想。他总爱追着风跑,看蒲公英的绒毛乘风远去,看炊烟被风揉成细碎的云,心里总盘旋着一个念头:风跑得那么快,为什么不能让它帮忙带话呢?
nbsp八岁那年,村里的药农阿爷在深山采药时摔断了腿,信使带着求救信往镇上跑,等带着郎中回来时,阿爷已经因失血过多没了气息。泽息蹲在阿爷家的门槛上,看着那捆还沾着露水的竹简,突然抓起炭笔在纸上画了一只振翅的鸟,塞进芦苇杆里,对着风来的方向用力一吹。芦苇杆发出呜呜的声响,他红着眼睛对母亲说:“要是风能把画送出去,阿爷就不会死了。”母亲摸了摸他的头,只当是孩子的胡话。
nbsp可泽息没有放弃。他发现村里晒谷场的风车转动时,不同的转速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他观察到不同形状的树叶被风吹动时,沙沙声也有细微的差别。十二岁那年,他用竹片和芦苇杆做了个简陋的“风鸣器”,通过调整竹片的长短,能发出六种不同的音调。他把每种音调对应一个简单的意思:“平安”“求救”“丰收”“火灾”“洪水”“来客”,然后拉着同龄的伙伴阿禾在村东头的山岗上试验。当他吹动风鸣器,发出代表“求救”的急促音调时,躲在村西头的阿禾果然通过声音的方向和节奏,判断出了“东边有人遇险”。
nbsp“这玩意儿比信使快多了!”阿禾兴奋地拍着泽息的肩膀,“以后村里有急事,再也不用等信使跑断腿了!”
nbsp泽息的“风鸣器”很快在少年们中间传开,大家都觉得这个新奇的东西有趣又实用。可当村长知道后,却皱紧了眉头。村长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是守旧派的领头人,他摸着花白的胡须说:“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信使传递信息才稳妥。风是抓不住的东西,用它带话,迟早要出乱子。”
nbsp泽息不服气,他带着风鸣器去见村长,当场演示如何用不同的音调传递简单的信息。可村长只是闭着眼睛摇头:“字要刻在竹上,话要记在心里,这种花哨的玩意儿,不是我们雾隐村该有的东西。”说完,就命人把泽息的风鸣器扔到了柴房里。
nbsp第一次尝试被否定,泽息没有气馁。他知道守旧派的人墨守成规,只相信流传下来的经验,要让他们接受新事物,必须拿出更实在的证据。他开始改进风鸣器,增加了竹片的数量,让音调从六种变成十二种,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风语密码”,把村里常用的词语都对应上不同的音调节奏。同时,他每天都去观察天气,记录风向和风速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画出了雾隐村周边的“风路图”,标注出哪些地方风势稳定,适合传递信号。
nbsp十五岁那年夏天,暴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村后的山体出现了裂缝,负责巡逻的猎户发现后,立刻跑回村里报信。可雨大路滑,信使根本无法及时把消息送到山对面的邻村——那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一旦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就在村长急得团团转时,泽息突然冲进议事厅:“用风鸣器!我在山岗上设了三个信号点,只要吹动风鸣器,邻村的人一定能听到!”
nbsp守旧派的长老们立刻反对:“风里的声音怎么能信?万一他们听错了,反而会引起恐慌!”
nbsp“再等下去,大家都要被埋在山里了!”泽息急得涨红了脸,“我愿意去山岗发信号,如果出了差错,我一个人承担!”
nbsp村长看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又看了看泽息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泽息立刻带着阿禾和几个伙伴,冒着暴雨往山岗跑。山路泥泞湿滑,他们好几次差点摔下山崖,好不容易才爬到第一个信号点。泽息抓起风鸣器,迎着狂风用力吹动——代表“山体滑坡”的急促音调穿透雨幕,向着邻村的方向飘去。
&
第360章 泽一泽息:风中信使[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