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孙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来甲胄相撞的声音,他猛地回头,只见张布带着禁军围了上来。
nbsp34;孙休!你敢反我?34;孙綝拔剑就要冲,却被身后的侍卫按住。
nbsp他这才发现,自己带来的人早就被换了。
nbsp孙休慢慢放下酒杯,声音依旧平静:34;先帝待你不薄,你却废立君主,擅杀大臣,该当何罪?34;
nbsp烛火在孙綝眼里跳动,他忽然笑了:34;我早该想到,你不是呆子;
nbsp三天后,孙綝被处死,党羽被一网打尽。
nbsp孙休在朝堂上宣读罪证时,忽然看到阶下有个老臣在抹泪,是当年教他读书的盛冲。
nbsp退朝后,他留老师说话,盛冲摸着胡须:34;陛下还记得虎林时,臣教你的39;慎独39;二字吗?34;
nbsp孙休点头:34;正是记得,才不敢让权柄旁落。34;
nbsp他开始整顿吏治,把孙綝时期罢免的贤臣都召回来,又派人去查各地的户籍,减免赋税。
nbsp有一次,他微服私访,看到有百姓在路边卖儿鬻女,当即让人把自己的御膳缩减一半,省下的钱用来赎回孩童。
nbsp回到宫里,他下了道诏书:34;自今往后,有因饥寒卖子女者,官府代为赎还。34;
nbsp建业城西有处废弃的军营,孙休让人改成学堂,召来博士给百姓子弟授课。
nbsp他常去听课,有次遇到个十岁的孩童,问他:34;陛下,读书能当饭吃吗?34;
nbsp孙休蹲下来,指着窗外的稻田:34;你看这稻子,春种秋收,读书就像播种,今日种下的字,来日能长出粮食。34;
nbsp永安三年的夏天,江东大旱,会稽郡闹起蝗灾。
nbsp孙休接到奏报时,正在批阅《吴书》的初稿。
nbsp他当即决定亲赴会稽赈灾,大臣们劝阻:34;陛下万金之躯,不宜远行。34;
nbsp孙休却已换上布衣:34;百姓在受苦,朕怎能安坐建业?34;
nbsp会稽的路上,他看到田地里的禾苗都被蝗虫啃成了光杆,有老农跪在田埂上哭。
nbsp孙休走过去,拿起老农的锄头,亲手挖了几锄土:34;老人家,别哭。官府会发种子,我们一起补种晚稻。34;
nbsp他在会稽待了一个月,每天和百姓一起下地,夜里就在县衙里处理公务,眼睛熬得布满血丝。
nbsp回京后,他下了三道令:一是开仓放粮,二是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三是改革税制,按收成多少收税。
nbsp有大臣说这样会减少国库收入,孙休把账本摔在他面前:34;百姓才是根本,根若枯了,树如何活?34;
nbsp这年冬天,蜀汉派使者来,说司马昭要伐蜀,希望吴国出兵相助。
nbsp朝堂上争论不休,有人说该趁机夺回荆州,有人说该隔岸观火。
nbsp孙休看着地图上的蜀地,沉默良久:34;唇亡齿寒的道理,诸位忘了吗?34;
nbsp他派大将军丁奉率军北上,攻打寿春,牵制魏军。
nbsp可惜蜀还是亡了。
nbsp消息传来那天,孙休在书房里坐了一夜,把诸葛亮的《出师表》读了一遍又一遍。
nbsp天亮时,他对张布说:34;蜀汉虽亡,我们不能自乱。要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国家才能安稳。34;
nbsp他开始更用心地治理内政。
nbsp在临海郡发现了铜矿,就派人去开采,铸造新钱;在交州开辟了通往南海的航线,让商船带来香料和琉璃;又让人编纂《吴历》,记录江东的历史。
nbsp有一次,他去太学视察,看到学生们在讨论34;天命34;,就笑着说:34;什么是天命?百姓吃饱穿暖,就是天命。34;
nbsp孙休很喜欢读书,常在深夜批阅奏章后,还会读几卷书。
nbsp他尤其爱读《汉书》,读到文帝减免赋税的故事,就会在旁边批注:34;文帝之德,在于知民苦。34;
nbsp有次张布看到了,说:34;陛下太操劳了。34;他指着案上的竹简:34;这些不是文字,是百姓的日子,怎能不操劳?34;
nbsp永安七年的春天,孙休病倒了。
nbsp起初只是咳嗽,后来竟连下床都困难。太医束手无策,说陛下是积劳成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躺在病榻上,看着窗外抽芽的柳树,忽然想起虎林的日子,想起生母给他的那枚玉玦。
nbsp张布和丞相濮阳兴来看他,他拉着两人的手,气息微弱:34;朕怕是不行了...太子还小,你们要好好辅佐他。34;
nbsp太子孙湾才十岁,站在床边哭。孙休摸着儿子的头:34;记住,做君主,不用太聪明,只要记住...百姓的饭,比什么都重要。34;
nbsp他让人把养子孙綝叫来——这个当年在芦苇丛里捡来的孩子,如今已是羽林郎。
nbsp孙休看着他,眼神复杂:34;你...要护着弟弟,别学...别学当年的孙綝。34;
nbsp他说的是那个被处死的权臣,孙綝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34;臣谨记陛下教诲。34;
nbsp弥留之际,孙休忽然问:34;外面...是不是有白鱀豚的消息?34;
nbsp张布愣了一下,连忙说:34;江边的渔夫说,最近常看到白鱀豚,说是陛下仁德感动了江神。34;
nbsp孙休笑了,像个孩子:34;那就好...那就好;
nbsp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孙休驾崩,享年三十岁。
nbsp谥号景帝,葬在定陵。
nbsp下葬那天,建业的百姓自发地在路边摆上清水白烛,有老人哭着说:34;这样好的皇帝,怎么就走得这么早?34;
nbsp后来,西晋灭吴时,有个老兵还记得,景帝在位时,他家里的粮仓总是满的,孩子能去学堂读书。
nbsp城破那天,他抱着孙子躲在破庙里,说:34;当年景帝在时,可安稳了;
nbsp江水依旧滔滔不绝地向东流淌着,仿佛孙休的一生一般,平静而又波澜不惊。
nbsp他的人生道路并没有经历过惊涛骇浪般的起伏,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温润而独特的印记。
nbsp这道印记,就如同他当年在虎林江边偶然捡到的那枚鹅卵石一样。
nbsp那枚鹅卵石虽然并不耀眼夺目,但经过岁月的磨砺,却散发出一种最为温润的光泽。
nbsp这种光泽,既不张扬,也不刺眼,只是静静地存在着,给人一种宁静而安心的感觉。
nbsp孙休的一生或许也是如此,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他的痕迹。
nbsp他的存在,就像那枚鹅卵石一样,虽然平凡,却在岁月的洗礼中,展现出了最真实、最温润的一面。
喜欢。
第232章 孙休[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