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刘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历史聚光灯多聚焦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分天下的枭雄,而刘焉这位汉室宗亲,以敏锐的时局洞察力和果断的政治手腕,率先开启“宗室割据”先河,其“废史立牧”提议重塑东汉地方行政格局,为三国时代埋下伏笔。
nbsp他的一生,是充满野心、谋略与遗憾的史诗,试图在乱世开辟“帝王之路”,却最终在命运捉弄与现实冲击下身败名裂。
nbsp探寻其人生轨迹,能让我们看见被忽视的“乱世先行者”,窥见东汉末年权力更迭的复杂逻辑与人性挣扎。
nbsp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为西汉鲁恭王刘余后裔。
nbsp虽与东汉皇室血缘疏远,但“汉室宗亲”身份在东汉仍是重要政治资本。
nbsp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建立后,对宗室采取“恩养”政策:给予爵位与经济优待,却限制其参与中央政务,多数宗室沦为“闲散贵族”。
nbsp刘焉所处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朝政腐败不堪。
nbsp外戚梁冀独揽大权近二十年,毒杀质帝、搜刮民财;灵帝时“十常侍”操纵皇帝、卖官鬻爵,朝堂乌烟瘴气。
nbsp地方上土地兼并严重,豪强横行,流民激增,社会矛盾尖锐。
nbsp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焉不甘沦为闲散宗室,凭借能力与野心,踏入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
nbsp刘焉仕途起步于“中郎”,虽为低级郎官,却能接触中央政务,因沉稳干练、处理事务条理清晰,获朝中重臣赏识。
nbsp后升任洛阳县令,在都城这一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地,他以“严法”惩豪强子弟,以“宽惠”待民众,积累良好口碑,锻炼出成熟的政治手腕。
nbsp此后,刘焉历任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政治视野不断拓展:任冀州刺史时,推行“清查田亩”打击豪强,增加财政收入,深刻认识到世家大族的地方影响力;任南阳太守期间,遇旱灾时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开仓放粮,稳定局势,明白“得民心”是乱世立足根本;担任宗正、太常等中央虚职时,目睹“十常侍”乱政、大臣明哲保身、宗室在朝堂“失语”的乱象,彻底认清东汉王朝衰败本质。
nbsp年近五十的刘焉深知,留在京城恐成政治斗争牺牲品,开始暗中谋划“避祸求存”且能实现抱负的道路。
nbsp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东汉统治摇摇欲坠。
nbsp黄巾起义余部活跃,凉州边章、韩遂叛乱,交址太守士燮割据,地方刺史、太守因缺乏实权,无力稳定局势。
nbsp此时,刘焉提出“废史立牧”建议,称刺史、太守多通过贿赂任职,剥削百姓致叛乱频发,主张选宗室重臣任“州牧”,赋予一州军政大权以镇地方。
nbsp表面看,此建议为挽救王朝统治,实则暗藏刘焉私心。
nbsp东汉时州为监察区域,刺史无实权,而州牧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近乎“一方诸侯”。
nbsp刘焉欲借“宗室重臣”身份谋得州牧之位,远离中央纷争,在地方建立势力。
nbsp汉灵帝因对地方失控恐慌,又厌烦外戚、宦官倾轧,很快批准建议,任命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
nbsp刘焉最初目标是交址郡(今越南北部),因其偏远易避祸。
nbsp但侍中董扶(益州人,精通谶纬之学)私下告知他“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nbsp汉代“天子气”被视为帝王征兆,这句话点燃刘焉野心,他立即请求改任益州牧。
nbsp恰逢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引发民怨,朝廷急需能人稳定局势,刘焉的请求顺利获批。
nbsp中平五年(188年),刘焉携家人、亲信及少量随从前往益州,路途艰险。
nbsp进入荆州时,遭黄巾余部袭击,幸得荆州刺史王睿(后被孙坚所杀)旧交派兵救援,才得以脱险。
nbsp此次遇险让他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在荆州短暂停留时,暗中招募数百流民组建私人武装。
nbsp抵达益州边境,又遇益州内部叛乱。
nbsp刺史郤俭通过贿赂宦官任职,大肆搜刮,民不聊生。
nbsp中平五年(188年),蜀郡人马相、赵祗以“黄巾”为号在绵竹起义,聚众数千人,攻占绵竹、雒县,杀死郤俭并自称“天子”,控制益州核心区域。刘焉陷入“进不能入,退无可退”的困境。
nbsp此时,益州本地豪强贾龙伸出援手。
nbsp贾龙出身犍为郡大族,拥私兵数千人,起义爆发后率部击败起义军偏师,收复城池。
nbsp得知刘焉被困,他亲率军队迎接,愿支持其平叛。
nbsp刘焉在江州(今重庆)暂驻,与贾龙商议平叛策略,随后以益州牧名义发布檄文,号召各地豪强、官员讨逆,承诺“平叛后论功行赏”。各地豪强响应,联军很快击败起义军,马相被杀。
nbsp刘焉正式入主益州,将治所设于绵竹。
nbsp平定叛乱后,刘焉为稳定益州局势,采取“安抚民心”与“打压豪强”双重策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安抚民心”方面,他推出系列惠民政策:减免百姓一年赋税,降低后续赋税标准,减轻民众负担;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官员,罢黜郤俭时期通过贿赂任职者,从亲信及本地寒门子弟中选拔清廉务实官员;开设粥棚赈济流民,将无地流民安置到南部荒地开垦,借给种子、农具,既解决流民问题,又增加耕地与粮食产量。
nbsp这些政策让他迅速赢得民心,益州呈现“百姓安堵,民乐其业”的景象。
nbsp“打压豪强”方面,益州豪强自西汉形成,占大量土地人口,拥私人武装,干预地方政务,威胁统治。刘焉通过三招削弱其势力:一是“分化瓦解”,利用豪强矛盾“拉一派打一派”,重用支持自己的贾龙家族,打压李权、任岐等豪强,拉拢弱小李强;二是“武力镇压”,对公然反抗者毫不留情,犍为太守任岐不满其独权欲反叛,刘焉诱杀任岐后剿灭其党羽;三是“迁徙豪强”,借鉴西汉“迁豪强于关中”策略,将北部豪强迁到南部,派亲信接管其土地产业,瓦解其地方根基。
nbsp通过这些手段,刘焉掌控益州军政大权,但也与贾龙等最初支持者的矛盾日益加剧。
nbsp汉中郡(今陕西汉中)是益州通往关中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
nbsp当时汉中太守苏固为朝廷任命官员,不满刘焉割据,多次弹劾他“独断专行,有不臣之心”。
nbsp刘焉不愿亲自出兵落下“擅杀朝廷命官”罪名,决定扶植张鲁。
nbsp张鲁为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祖父张陵是道教“五斗米道”创始人,父亲张衡死后,其母(史称“张鲁母”)继续掌教务。
nbsp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常往来刘焉家中,关系密切。
nbsp刘焉看中张鲁在蜀地的宗教影响力及五斗米道信徒众多、组织严密的特点,于初平二年(191年)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派其与别部司马张修(五斗米道信徒)率军攻打苏固。
nbsp张鲁、张修得当地信徒支持,很快击败苏固并占领汉中。
nbsp随后,刘焉授意张鲁杀张修,独揽汉中大权。
nbsp此后,二人达成协议: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统治,抵御关中军阀,保卫益州北部;刘焉在益州提供物资支持,允许张鲁推行“宽惠政策”(如设“义舍”免费供行人食宿)吸引流民。
nbsp同时,刘焉让张鲁“断绝斜谷阁道”,斩杀朝廷使者,彻底切断益州与朝廷联系。
nbsp他还伪造“祥瑞”,称“益州有黄龙出现”,为割据披上“天命”外衣,成为益州实际“土皇帝”,益州成为东汉末年首个真正割据政权。
nbsp势力稳固后,刘焉
第283章 刘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