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教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晃县位于舞水上游,是为由湘入黔的最后一站。湘黔公路穿境而过,是内地通往贵州以及云南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使得这条公路成为了战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大量军粮、弹药、设备经此西运,往来卡车、马帮日夜不绝,县城内客栈、货栈激增,临时搭建的棚屋沿公路蔓延,昔日宁静的边城变得喧嚣繁忙。
nbsp自离芷江后,一行人继续沿舞水西行,两日后行至晃县,于龙溪口落脚。
nbsp龙溪口以码头为中心,房屋沿舞水河岸分布,形成狭长街区。两岸店铺鳞次栉比,往来商人熙熙攘攘。
nbsp商号多为下店上宅。底层铺面由可拆卸木板组成,晨卸暮装。货物装卸便捷迅速。
nbsp民居则是下畜上居,以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精巧端庄。
nbsp当地以侗族为主,人人皆头裹巾帕,穿对襟短褂。男子身带烟杆,女子佩戴银饰。吃酸食、对侗歌,饮食风俗与中原地区大是不同。
nbsp师生们对当地人文建筑极有兴趣。曾先生便主张在此停留三日,收集本地歌谣,测绘吊脚楼,整理沿途采集的植物标本,也算是入黔之前的休整。毕竟,在芷江机场的那十日并不轻松。
nbsp不过,天机子经过静养气色明显好转,已有体力随沈错与玉蟾子一起参拜本地的灶王庙、瑶池宫。
nbsp三人行至两条街道交汇处,见一座样式简约的洋房高高耸立于其中。清水砖墙,缓脊陶瓦。拱券门窗,镶嵌彩色琉璃,屋子顶部铸有一个大大的十字。虽与周遭的窨子屋格格不入,但人来人往,门庭若市。
nbsp“师父,这‘福音堂是什么地方?为何这般热闹。”玉蟾子指着门楣匾额问道。
nbsp天机子盯着十字,捋须回道:“为师曾听闻洋人在各地布教传道,似乎称为耶稣教。”
nbsp“洋教?可比武当山热闹多了。真是远来和尚好念经。”遥想武当山门可罗雀,玉蟾子心下五味杂陈。
nbsp“进出者多为衣衫褴褛的难民,想来并非欺世盗名之地。”天机子观察片刻后道,“若当真是济世利民,洋教与否也不是这么重要。”
nbsp“走,随为师去瞧瞧。若真是愚民的邪教,可不许它祸害世人。”天机子走前领路。
nbsp沈错心道:“我们三人穿着道袍前去,旁人看来可不就是登门寻衅?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实力如何。”便默默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nbsp意料之外,进入其中并无拦阻。一众教徒忙于照顾百姓,无暇顾及三人。沈错自也卸下防备,细细打量其间布置。
nbsp福音堂的外观与众不同,内里构造亦是别开生面。堂内鲜有山柱,结合宽大的窗户,显得开阔而明亮。
nbsp大堂东侧竖立有一个半丈高低的木制十字架。十字架前摆有一张讲台和若干长条木凳,陈列如一个课堂。侧面拉了一个横幅,上书“爱人如己”四字。
nbsp“师父,此处该是他们上早课的地方吧?”玉蟾子低声猜测道。
nbsp“为师也这么认为。”天机子认同道,“只是看这木凳数量,耶稣教也并没有这么多信徒,却为何会聚集这么多百姓?”
nbsp三人目光移向北边。数百人排成十几个队列似是在等待着什么。人群蜂拥之下,沈错依稀见到被遮掩的木牌上似乎写着“救济”两字。
nbsp不过多时,两位身着深色长衫的洋人自内堂走了出来,胡子斑白看不出年纪。十数男子或抬或扛着木桶随在两人身后,桶中飘散出粮食的香气。
nbsp“原来是施粮的。”三人明白过来。
nbsp“所施虽是粗粮在这乱世却也不易。”天机子微微颔首。
nbsp沈错见不少难民向洋人问好,显是颇为相熟,心中不禁疑问:“看他们热络的样子,施粮之举绝非一两日了。这么多流离的百姓,食材耗费定然不菲,也不知他们哪来的钱财?”
 
第250章 教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