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2章 盛世新貌,光明之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元圣张大山力排众议,在皇家农庄试种“神粮”大获成功后,两年光阴如流水般悄然逝去。这两年,大宁帝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富足。
    nbsp三种亩产数千斤的“神赐之粮”——土豆、红薯、玉米,在皇帝的至高意志与安国公府雷霆万钧的执行力推动下,掀起了一场席卷天下的绿色革命。
    nbsp从北境的荒沙戈壁到西南的湿热山区,从东海之滨的盐碱地到西北的黄土高原,昔日的不毛之地尽化作堆金砌玉的丰饶粮仓。
    nbsp千百年来如梦魇般缠绕这片土地的饥荒,终于被彻底斩断,化为历史尘埃。
    nbsp当生存不再是每日醒来的头等大事,一颗名为“文明”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汲取无尽滋养,疯狂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光芒。
    nbsp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这一场粮食革命的洗礼下,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满足,礼节、文化、乃至梦想,逐渐取代了填饱肚子的原始渴望。
    nbsp大宁启元二十七年春,南阳府青阳县。
    nbsp老农张三锄蹲在田埂上,吧嗒抽着旱烟,脸上深刻的皱纹里盛满满足的笑意。
    nbsp眼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土豆田,紫色花朵在春风中摇曳,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预示着地下的丰收盛景。
    nbsp身后,一座青砖黛瓦的二层小楼巍然耸立,飞檐翘角,气派不凡。
    nbsp院子里,几只肥硕的母鸡悠然啄食,咯咯的叫声与春日的鸟鸣交织,平添了几分田园诗意。他的七岁小孙子,穿着“青石布艺”出品的崭新棉布学童服,背着小书包,蹦跳着从院里跑出,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nbsp“爷爷,俺上学堂去啦!”小孙子脆生生的声音在田间回荡。
    nbsp“去吧去吧!”张三锄笑呵呵挥手,烟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好好听先生的话,学一身格物大本事,咱老张家等着你光宗耀祖!”
    nbsp小孙子蹦跶着远去,背影消失在村口的小路上。
    nbsp张三锄的目光重新投向那片土地,心中感慨万千。
    nbsp二十年前,一家人挤在破旧的泥坯房里,冬日漏风,夏日漏雨,每日为几口稀粥发愁。那时的佃户生涯,辛苦一年,交完租子后,剩下的粮食连半年都撑不过,常常要靠野菜树皮果腹。村里但凡有个灾年,饿殍遍地的惨象便会上演。
    nbsp可如今,一切都变了。自元圣大人推广“神粮”以来,土豆、红薯、玉米这三样作物,以其惊人的产量和适应力,彻底改变了乡民的命运。土豆不挑地、不怕旱,种下去几乎不用怎么管,一亩地产量胜过过去十亩良田的麦子。红薯甜糯耐储,玉米更是既能做粮又能喂牲口。
    nbsp如今,他家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赎回了祖上的田地,还在去年盖起了这座连城里员外都羡慕的青砖小楼。粮仓里堆满了吃不完的土豆和红薯干,地窖里还藏着几坛用多余玉米酿成的醇香美酒。
    nbsp仓廪足,心自安。吃饱了肚子,张三锄的愿望早已不再是多打几石粮食,而是盼着孙子多识几个字,学一身本事,将来能走出这村庄,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nbsp他听说,城里的格物学院如今广招学子,教的不再只是四书五经,还有“格物致知”的新学问,能让人懂得如何让庄稼长得更好,如何造出更结实的农具,甚至如何让灯火更亮、车马更快。他憧憬着,自己的孙子或许能成为那样的“新式士人”,为家族、为村子争光。
    nbsp这样的变化,不止发生在张三锄一家。放眼青阳县,乃至整个南阳府,千千万万的村庄都在经历同样的蜕变。
    nbsp田间地头,笑声取代了叹息;村口学堂,书声琅琅,取代了昔日的死寂。
    nbsp仓廪足而知礼节,民心安而思进取,这片土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nbsp京城,东四大街。
   &

第672章 盛世新貌,光明之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