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北魏末权臣徐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码标价,只要肯出钱,无论才能品行如何,皆可入朝为官,时人讽其行径如同“白昼劫贼”。他还妒贤嫉能,排斥异己,凡是对他权力构成威胁的人,或是不愿依附他的正直之士,皆被他想方设法打压排挤,使得北魏朝廷乌烟瘴气,政治愈发腐败黑暗。
nbsp随着孝明帝元诩逐渐成年,他与胡太后之间的权力矛盾日益尖锐。孝明帝不满胡太后的专权,更对徐纥、郑俨等人把持朝政深感厌恶,试图夺回大权。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胡太后在徐纥、郑俨的怂恿下,开始系统性清除孝明帝的亲信势力。他们先是诬陷孝明帝的宠臣谷士恢谋反,将其处死;继而派人刺杀孝明帝身边的僧人海蜜多,以断绝孝明帝的耳目。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孝明帝忍无可忍,密召尔朱荣率军入京“清君侧”,企图借助外部势力铲除徐纥、郑俨等人。然而,消息不幸泄露,孝明帝陷入绝境。
nbsp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徐纥与郑俨眼见形势危急,为求自保,竟向胡太后献策:“若不早图,祸将及矣”。三人合谋后,徐纥亲自调制鸩酒,由胡太后强令孝明帝饮下,年仅十九岁的皇帝就此暴崩于显阳殿。这一弑君恶行彻底激化了北魏的统治危机,成为北魏走向覆灭的重要转折点。尔朱荣得知孝明帝被杀后,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起兵进逼洛阳,引发了震惊天下的“河阴之变”。胡太后与幼主元钊被沉河处死,两千余名北魏宗室及朝臣惨遭屠杀,北魏政权名存实亡,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在“河阴之变”前夕,徐纥已预感到大祸临头。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落入尔朱荣手中,必死无疑。于是,他矫诏打开骅骝厩,盗取御马十匹,趁着夜色向东逃窜,投奔泰山太守羊侃。在羊侃帐下,徐纥故技重施,凭借自己的机辩之能,力劝羊侃反叛北魏,归附南朝梁。羊侃最终率部南投,但徐纥却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独自渡江投奔梁武帝萧衍。
nbsp在南朝,徐纥虽获授官职,却因名声狼藉,难以在当地立足。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无论是北魏旧臣还是南朝新贵,都对他的为人不齿。徐纥在南朝的日子并不好过,最终在历史记载中销声匿迹,其结局成谜,无人知晓他最终魂归何处。
nbsp徐纥的一生,宛如在权力的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的孤舟。他出身寒门,却怀揣着对权力的炽热渴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仕途之路。
nbsp徐纥天资聪颖,机智过人,且文采斐然,这些优点在他初入官场时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和机会。然而,他并未满足于靠真才实学来获取晋升,而是迅速领悟到权术的重要性,并毫不犹豫地将其运用到极致。
nbsp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徐纥如流星般短暂地闪耀。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敏和不择手段的权术,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步步高升。然而,他的贪婪、谄媚与残忍也逐渐暴露无遗。
nbsp徐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对同僚和下属也是极尽谄媚之能事。他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则专横跋扈,其手段之卑劣令人发指。
nbsp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徐纥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无治理国家之大才,好小伎,专以谄媚为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徐纥的本质——他虽然在权力的游戏中暂时得逞,但却缺乏真正治理国家的才能和品德。
nbsp徐纥的所作所为不仅让他失去了人心,也加速了北魏的灭亡。他的故事,是北魏末年政局混乱、小人得志的一个典型写照。透过他的人生轨迹,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沧桑。
喜欢。
第378章 北魏末权臣徐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