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鹤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7章 马底驿[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八路中文网]https://m.86zw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七日匆匆而过,两队人马在河洑山下会合。
    nbsp师生们与老马等四人一扫之前颓态,人人容光焕发,斗志昂扬。想来不仅是身体得到了充分休息,更因战争捷报传来,精神备受鼓舞。
    nbsp再看白郁和阿灵,一个更加神采奕奕,另一个毛色愈发油亮,定然是在这山中采食了不少仙草。
    nbsp而沈错与玉蟾子两人这七天却过得“煎熬”。太和观平日修道不勤,天机子只得从寻常道经讲起。对此,两人早已烂熟于心,却碍于身份不便旷课,只能随道众反复听了个遍,原本该是惬意清修的七日,反而显得意外漫长。两人只得装作闭目倾听,实则暗暗吐纳练气。
    nbsp此时,与众人聚集在山脚凉亭,商议入黔路线时,两人才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nbsp其实在抗战之前,湘黔公路便已基本建成,由此入黔原也不算难事。但眼下正是雨季,公路多为土路,因缺乏养护,极易塌方。战争爆发后,此路成为了抗日大后方的军队补给线,时常遭日寇敌机轰炸袭扰。天灾与人祸交织,其安全性已然堪忧。
    nbsp七嘴八舌议论一阵,众人决定走附近的驿道。该驿道源于战国时期的黔中古道,是湘黔古驿道的核心路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将其扩建纳入全国驿道体系,再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完善,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盐马商贸通道。
    nbsp众人从河洑山山麓西侧启程,由桃源驿渡回沅水南岸转入山区。经过郑家驿之时,沈错见军民在附近山体之中挖筑防空洞,心下暗赞:此处的军民未雨绸缪,日寇空袭之时可以免去不少死伤。行至茶庵铺时,他听到了附近飞机起落声音频繁,心下忽而记起那位弃文从军的学生:也不知道那位叫荣琚的学子是否如愿当上了飞行士?
    nbsp五日过后,一行人入沅陵境内,过界亭驿到达马底驿暂歇。
    nbsp坊间传闻,三国时期张飞率军经此,见山间褐色砂岩形似卧马,忍不住驻足观摩。又见石马能惊起山鹰,心血来潮,以佩剑刻“马底”二字于石上,遂将巨石之下的村落取名“马底”。村落因驿而生,因路而兴,久而久之便被称为“马底驿村”。而这驿站便坐落于村子北面在壶头山缓坡之处。
    nbsp沈错由驿站向下望去。只见下游村庄地处群山环抱的谷地,驿道穿村而过,村后松林成片,村前溪流交织,两侧梯田百顷。若战争来临,百姓避入驿站,可算是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不由感叹驿站选址之精妙。
    nbsp与马底驿一街之隔另有一座中等院落。院落背靠山体,坐北朝南,高大山门分外醒目。
    nbsp“伏波宫…”沈错抬头念道。
    nbsp“就是这儿了。”“老马”指着门前立着的一对威武石狮道,“从前贩盐时,我经常在这里休息,里面有不少厢房。你们在这里稍等,我进去打个招呼。”
    nbsp却听曾先生指着阴刻着的门额解释道:“伏波是为伏波平浪之意。东汉马援马文渊,以伏波将军闻名于世。他生前平定边疆,治理南方,战功赫赫,南征之时病逝于沅陵壶头山,湘西百姓便以伏波庙纪念他。”
    nbsp“可是曾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马文渊?”学生之中有人提问。
    nbsp“正是!”曾先生面露豪气,“若人人有此精神,何愁日寇不除!”
    nbsp言语间,庙祝与老马一前一后出了门,共同向当地保长汇报后,这才领着众人进入宫中。
    nbsp宫内正中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殿内奉有马援塑像供人参拜。
    nbsp东西两侧各有厢房若干,单坡顶,前檐设有走廊。
    nbsp这院落规模

第237章 马底驿[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